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对策
2019-11-27丁述兰
⦿丁述兰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于课堂学习的目标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更多的要求。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普遍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进行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主观能动性、创造能力等都进行了提升。就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使用有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进行调整以及解决对策的探讨。
一、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分析
现阶段,小学合作学习已经被普遍使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优化解决。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相关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存在着误区造成的,对这些认识误区进行分析,就能够实现对问题的发掘以及解决策略的提出。目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明确。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普遍存在着随意分工的问题。教师更愿意将任务分派给数学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对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较为忽视[1]。第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的不够细致。在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小组谈论的展开仅仅是变换了一种教师教学的形式,并没有对学生不同的意见进行重视,没有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小组教学的意义。
二、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解决策略分析
(一)对学习小组的成员进行合理的规划 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合理规划是最为基础的前提,对于小学合作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展开实际的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前,教师要依照班级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个性等因素,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完成学习小组的建立。教师必须要确保班级内各个学习小组的数学平均水平一致,同时也要保证每个小组中都包含着数学学习能力较高、学习能力一般、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
在完成学习小组的建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内的分工,保证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2]。同时,也要确保这些责任是有意义的,对其学习能力的提升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另外,为了推动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这些责任要定期进行轮换,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数学学习水平。
(二)提出明确的小组学习目标 在完成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后,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一过程或中,教师需要重点注意小组学习目标的明确提出,使得小组讨论更加有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完成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在多媒体设备或是黑板上展示出几组不含内部辅助线的组合图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的问题进行讨论。在完成讨论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分享讨论的内容,对于班级中所有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引出后续的教学。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重点对学生提出的差异性问题进行关注,可以通过班级讨论等的方式,对学生存在的疑问进行处理。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规范 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有效方式,能够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并不是传统教学的另一种形式。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体现出“学生为课堂主体”这一理念,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规范。同样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在设置出“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的问题后,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该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第二,在完成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这样的方式能够确保小组中的每一名学生都展开了实际的思考,并形成了解题思路,结合不同结论的碰撞,进一步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最后,要通过全班范围内的结论展示与分享的方式,对自己观点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正,确保了每一名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习效果都有所提升。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有着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情况来看,教师还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导致了问题的产生。通过对学习小组的成员进行合理的规划、提出明确的小组学习目标、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规范,提升了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