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中合唱训练教学
2019-11-27尹红芳
⦿尹红芳
合唱形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合唱训练,不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觉和乐感,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在合唱过程中感受音乐无穷的魅力。现今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关合唱的歌曲很多,涉及到的题材也非常广泛,教师不妨利用这些有价值的作品开展合唱训练,让这些流传久远的优秀的儿童合唱歌曲回到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非常乐意参与合唱。在合唱教学中,二声部合唱教学是小学中高年级唱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非常在训练过程中比较困难,学生更无所适从。有时候结合合唱的歌曲,在有限的音乐课堂40分钟内,很难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当然,也有很多教师开展这类型的合唱探索,通过个人的教学实践,对这一类型的教学活动开展了探究性的实践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嘹亮的合唱歌曲不仅动听感人,还激发学生的热情,鼓舞斗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合唱歌曲的训练,让学生从欣赏优秀合唱作品入手,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例如,在音乐课上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基础,给学生播放优秀、经典的合唱作品,这些浅显动听的旋律,有特色的作品能够感动学生,情感流露感动他们的心田。培养学生对多声部合唱的兴趣,还可以把学校合唱团同学的现场表演,或者播放经典的合唱名曲,让学生对合唱产生全新的认识,培养兴趣,从而产生合唱的欲望。当学生完全对合唱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便会在欣赏过程中尽情感受音乐魅力,并且建立和声概念,并在练习过程中感受音乐合唱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实践训练,他们了解合唱歌曲比齐唱歌曲增添一些和声要素,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并深刻感受到合唱是一种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法,从而深刻体会合唱的作用和情韵。
二、教师在合唱训练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音准概念
音准是合唱训练的最重要的要素。通过合唱训练把握音准,这也是合唱教学最需要教师认识把握的环节,合唱中让学生把音唱准是最基本的条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让学生刚刚参与合唱训练时,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对学生音准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加强音准的训练以及识谱、唱谱基本练习训练。当然,在让学生把握音准训练时,教师应该结合歌唱、游戏、律动、合唱比赛等各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歌唱技巧,把握准确的节奏与音准,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音高、音准、节奏感的的培养。在中、高年级阶段,教师以此为基础,让学生逐步提高,达到较高的水平。在合唱训练过程中,学生感知二声部单音的演唱效果,逐步达到协调一致的原则。
三、在音乐课堂训练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合唱习惯
合唱训练不仅要求在音乐课堂上,教师组织训练,还可以在平时的课余时间,通过小组合作,组成合唱小团体,四人、六人等形式的男生、女生、男女合唱队训练,将有潜力的学生组织起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突显他们的个性品质。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内外各种训练的基本形式,用较好的合唱习惯,歌唱方式去影响其他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合唱习惯。通过小团体合唱形式,相互影响,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解一些合唱的基本技巧,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比较,自发地建立起较科学的歌唱状态,逐步培养良好的合唱能力。
四、在合唱过程中培养学生拥有一双敏锐的“音乐耳朵”
一双敏锐的“音乐耳朵”对于合唱训练非常重要。特别二声部的训练时,让学生会听节奏,把握“合”与“分”至关重要。音乐合作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整体合作,只有相互地倾听,相互帮助,才能求得准确和谐,才能保证合唱的成功,提高合唱的感染力。在教学中,对音准务求准确,这样才能在大家的努力下,共同创造出优美动听的和声,所以每个人对自己所发出的声音,要做到“心”里有数,而这种感觉的建立,有很大一部分依赖于“音乐的耳朵”,当然,敏锐的“音乐耳朵”并不是天生就来的,而是在实践训练中通过感知悟出来的,教师要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会听合唱曲目,明辨是非,从而逐步提升“听”的能力。
五、通过分层合唱训练,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合唱
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合唱训练中可以分组分层,通过引导他们自主合唱,自发组成合唱训练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合唱训练的效果。通过分层合唱训练,实现知识技能与审美教育的完美有效结合,真正实现有效课堂。
总之,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训练方式,也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需要教师花更多的心思去探索解决,实践训练。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还应该以满腔的热情、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投身到合作训练活动过程中去。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日积月累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从而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