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预习策略
——以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

2019-11-27顾卓筠

名师在线 2019年4期
关键词:规律识字汉字

顾卓筠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江苏常州 213102)

引 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教师而言,课前做好详尽的备课工作,尽可能做好预设,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是“有备无患”之策。而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预习更应该得到重视与强化。

2017年秋季,全国小学一年级新生启用教育部统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新教材“专治”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通病”。而阅读能力首先考验的就是识字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规定了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的地位: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重视预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激发其主动识字、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一、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特性及相关理论

(一)遵循认知发展规律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且有很强的情绪色彩。这就导致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极易被外界干扰。汉字博大精深,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巧妙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吸引儿童兴趣,是识字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第二,机械记忆、形象记忆占上风,抽象思维弱。这也代表识字教学必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有机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汉字教学直观化,同时变换教学方法,防止单一重复知识点使其兴趣缺失。第三,思维具有表面性。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深度尚未达到成人水平,因此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应始终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使用的语言既要充满语文味,又要充满生活气,让儿童产生天然的亲切感,才能引导其持续学习,掌握规律。

由此可见:对低年级识字教学及其预习策略的选用应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符合其思维水平,讲究趣味性、生活化、直观化,同时化繁为简,加强记忆。

(二)遵循汉字的构字及文化规律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是一种优秀的语言载体。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在趣味性的基础上,也不可丢失汉字本身的特点。就汉字的规律而言,它包含字形的特征及结构规律,字形所显示出的语音、语义线索,还有汉字与它所记录的语言——汉语密不可分的用字规律等[1]。低年级段涉及的汉字较为基础,但各字形结构,象形、会意、形声、指事等造字法均已出现。课堂中教师虽不需要刻板地教学语言学的知识,但也应对字理有一定的专业了解,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汉字规律。

二、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预习策略

结合上文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特性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预习策略,以期为识字教学助力。

(一)找准落差,链接学习生活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思考是独立于语文学科之外又与语文息息相关的素养,而课前预习正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好机会。学生并不是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而是缺乏启发和探索的空间,关键是要找准识字文本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落差。

以《小书包》一课为例,由词到儿歌,都为识字服务,又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前预习中通过给文具“找名字”的方式,构建起生活识字的桥梁,帮助学生动手、动脑,快乐学习。这也启示我们,低年级的识字预习应真正探索“生活识字”“生活用字”,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为识字教学找到出口。

(二)简明有趣,激发预习热情

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于指令的理解较浅,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喜欢简单、直接的要求和活动。因此,在识字预习任务的布置上,慎用导学单等文字材料,应以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加以代替,同时注意语言的童真童趣,遵循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和规律。

例如,《比尾巴》一课,课前诵读、课前游戏都可以作为教师统一组织、要求明确的预习内容。笔者选取《大小多少》《谁会飞》作为诵读材料,《谁会飞》中自问自答的形式,《大小多少》中出现的两对反义词和动物间的比较,都与《比尾巴》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课前诵读这些文本,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笔者还设计了“猜尾巴”的课前游戏,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趣味十足的语文活动,充分让课堂“活起来”,识字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渗透方法,培养预习习惯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以后深层次语文学习的前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识字教学方式单一,相配合的预习策略更显得机械、低效,仅能满足于初读字音、圈画生字,没有产生生字与文本、文本与学生主体的有机联系,因此在小学低年段的识字预习中,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在课堂中留部分时间按要求和步骤预习,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同时,预习习惯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在课堂教学中可有意识地提出具体要求和目标,完善预习评价体系,将预习习惯根植在学生心间。

(四)放眼课堂,树立问题意识

学贵有疑,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在预习中学会针对性提问,是学生自学能力和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标志。与其在课堂中一问一答,不如帮助学生在预习中树立问题意识,尝试自我释疑,发散思维。田家明老师“四步八字”自读法就提出“读中找问题”“问中受启发”[2],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读课文、注释、课后练习等,鼓励学生在预习中把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都提出来。

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文中出现自问自答之句,“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学生通过预习能初步理解“冬眠”的科学含义,感受儿歌中生动有趣的表述,同时尝试自我释疑:“狗熊为什么没参加?”“小蛇为什么没参加?”这样的预习将给课堂留下更多语言训练的空间,而识字任务也在多次重复中不知不觉完成了。

当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做好定向和引导工作,提前准备好教案,预设好课堂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将此和预习联系起来,使提问更加规范、集中,也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结 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预习已成为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审美素养的必由之路,而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科目,更应该率先进行实践和探索。钱梦龙先生曾说,“不教之境”是可以达到的。这里的“不教”,不是排除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不是倡导自学成才,而是将更多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每一朵花都开出独一无二的样子。

愿我们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在现代化的技术里提炼方法,构建更加美好的语文学习世界。

猜你喜欢

规律识字汉字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识字谜语
巧解规律
《氮和磷》中的一般与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