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小虫看到大世界
——小班班本课程的个案研究
2019-11-27庄丹
庄 丹
(江苏省海门市锦绣幼儿园,江苏海门 226100)
引 言
小班的幼儿个头多在一米左右,一米世界的不期而遇就发生在笔者和幼儿的课程中。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小小虫》笔者想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个想法、一条主线、一群团队、无限空间”,有源、有人、有故事,来开启班级的微课程之门。
一、一个想法,孕育一次相遇
春天的到来让整个大地都苏醒了,在这美好的季节,我们会和谁相遇呢?
(一)萌芽,有聚焦就会有兴趣的萌芽
这一天,科探区添加了放大镜、观察瓶、捕虫夹,这些新奇的玩意儿很快吸引了幼儿们的目光,“老师这是干什么用的?”“老师这是放大镜,我见过的”,活动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幼儿们不停地讨论着,有的幼儿更是直接围了上来……那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二)相遇,有行动就会有美妙的相遇
幼儿们带上工具,来到幼儿园的一片区域。“放大镜好厉害呀,小树底下的蜘蛛、树叶上的虫子、树干的蚂蚁和平时都不一样啦……”小班的幼儿第一次接触这些小小虫,笔者有点担心,他们会害怕大叫吗?事实证明班上所有的幼儿在这次的“大自然探险”中,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担心是多余的。在第二天的晨间活动中,有三个幼儿又走到了那片区域,他们弯着腰,小脸靠近着树叶在继续寻找着,不一会儿的时间,三个幼儿跑了过来:“庄老师,快过来,我们又发现了一只小蜘蛛。”还没等笔者反应过来,幼儿们就把笔者拉了过去。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它们“请”进了观察瓶,幼儿们把这些叫作“虫虫瓶”,于是,我们和小小虫就这样相遇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教育学家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教师需要有教育的听觉(教育的敏感度),我们的教育就是在我们最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去捕捉,然后牢牢地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带着幼儿边探索边体验生活。
二、一条主线,串起课程
小小虫的加入让我们的生活都灵动了,这些新朋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奇迹呢?
(一)从懵懂到明晰
“一只蚂蚁在洞口,找到一粒豆,用尽力气搬不动,只是摇摇头……”这几天这首歌在教室里很火,幼儿们边观察边情不自禁地唱着。“孩子们,你们见过蚂蚁搬豆吗?”话音落下,幼儿们兴奋地拍起了小手。“想看。”“好,出发。”
我们带上食物、放大镜来到了后草坪,眼尖的幼儿很快在树干上、树根下、小花上发现了小蚂蚁的踪迹。我们把一小块蛋糕粘到了树干上,幼儿们屏住呼吸,眼睛瞪得大大的,就怕错过什么。“庄老师快看,蚂蚁发现蛋糕了!”小木木指着树上的蛋糕兴奋地说道,旁边的几个幼儿也应和道:“哇,真的发现了,老师你快看!”笔者微笑地看着这群兴奋的孩子们,然后朝他们做了一个“嘘”的动作,小木木也朝笔者做了个“嘘”的动作,然后朝旁边的小朋友说:“你们声音小点,不要把蚂蚁吓跑了。”没过一会儿,小木木又兴奋地跑过来:“看,蚂蚁越来越多了,好多好多的蚂蚁。”幼儿们围着蚂蚁兴奋地唱起了歌:“一只蚂蚁在洞口,找到小蛋糕,喊来一群好朋友,一起搬回家!”听着幼儿们自编的“虫虫歌”,我会心地笑了起来,幼儿用自己的观察明晰了真实的虫虫世界。
(二)从探秘到使命
在观察小蚂蚁的活动中,我们还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发现了一只小蜗牛。“蜗牛喜欢吃什么?”“它睡觉要盖被子吗?”围绕着蜗牛引发了千奇百怪的问题,引起所有幼儿共鸣的则是“我们怎么照顾蜗牛呢?”于是,科学探索“蜗牛的一天”应运而生。清早来园,幼儿们把精心挑选的食物放到蜗牛的“家”中,一有空就去看看蜗牛吃了什么,并让教师帮忙记下来。游戏时间到了,几个幼儿用喷水壶给蜗牛的“家” “打扫卫生”,打扫完了还在旁边像模像样地记录好。快放学了,幼儿们会仔细观察小蜗牛的“家门”是否关好,并热情地与它说再见。就这样,这只小蜗牛在我们小四班住了下来。幼儿们了解了蜗牛喜欢湿湿的家,蜗牛喜欢吃甜食,蜗牛喜欢把头缩回壳内……最重要的是幼儿们把照顾蜗牛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一种探秘虫虫世界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三)从单一到融合
唱唱小蚂蚁、探秘小蜗牛、描画毛毛虫……笔者和幼儿们在不同领域里与虫虫“约会”,幼儿们的好奇心越来越浓,思维也越来越宽,更多的虫虫游戏进入了幼儿们的生活:在“虫儿翻翻乐”里,我们一起收集瓶盖和虫虫贴纸,“虫虫棋盘”诞生了。在“虫虫大世界”中,幼儿们在《好饿好饿的毛毛虫》《蚯蚓日记》《昆虫旅行》里开阔了眼界,还通过涂涂、画画、剪剪,制作了一本本毛毛虫的故事书。在“美美虫项链”中,幼儿们自创了步骤:(1)问一问你的朋友喜欢什么颜色、喜欢什么配饰;(2)量一量朋友手腕的尺寸;(3)画一画手链设计稿。在虫虫王国里,幼儿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制作了蝴蝶、蜘蛛、蜗牛、小蜜蜂等,望着自己一天天建立起来的“虫虫国”,幼儿们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围绕着虫虫,我们的课程有分领域的集体活动,有主题性的小组游戏;有户外的真实世界,有室内的虫虫小窝;有及时的问题引领,有发散的答案寻找。虫虫,以弥散的方式渗透于幼儿们的每一个教育场景。
三、一群团队营造广阔空间
每一个课程的发生、延续都指向学生的发展。班本课程会带给我们什么惊喜呢?
第一,做主。在小小虫课程如火如荼进行中,那些内向的幼儿,如毛毛,一下子迸发了自己的闪光点。在小山坡、野餐营、果树林里,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敏锐的观察力吸引了一批幼儿的目光,这些地方成了他们这个团队的课程基地。例如,小潘潘,一个娇滴滴的小公主,每天给小虫虫的家“打扫卫生”不嫌麻烦、不喊累。一个个小团队汇聚到一起,在教师的支持下,自主创设环境、自由选择材料、自发预约游戏,他们用真实的事例告诉了教师,最丰富的课程就在他们自己做主的行动中诞生。
第二,开放《小小虫》这个班本课程其实是我们园本课程中《春天的故事》开展过程中生发的一个微课程。在抓住幼儿兴趣点后,我们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和其他小班组的教师们一起分析原有的课程脉络,请园长来指导并确立课程发展的方向。笔者和班里的幼儿们很幸运有整个团队的支持,让我们的课程内容更加丰盈,我们的课程展现更加开放。
课程还在延续,有令人捧腹大笑的顽皮瞬间,有引人催泪的感动镜头,更孕育了一群有着孩子气、灵动心、蓬勃劲儿的幼儿,打造了一群有活力、有生趣、有全景的教师团队。
结 语
任何课程的实施都离不开活动前的研究与思考,班本课程更是如此。一直以来,幼儿园的课程以五大领域为主,有些地区也会有固定的教材,从而使教师形成一些固有思想,但特色班本课程的实施,却为教师提出了新的研究领域。从课程内容的设定到课程计划的制订,再到课程实施过程中问题的出现,都给教师在班本课程研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每个幼儿教师需要在不断地互动、学习、摸索和实践的动态管理中提高自身的发展。今后,我们还会和幼儿遇见山、遇见水,遇见阳光、遇见风,遇见不一样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