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2019-11-27王碧珍
王碧珍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引 言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灵活、直观地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和运用,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改变,使以往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更为形象、可感,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思维导图作为一种促使知识可视化且直观、清晰地表达出思考者放射性思维的,以图形作为呈现思维路径的学习工具,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在教学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正确运用思维导图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思考、总结能力及概括性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记忆与掌握,全面优化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效率与思维方式。
一、利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提升学生群文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模式可以突破单纯文字的形式,充分利用文字、线条、图片、数字及符号等不同形式并使之组合起来,以呈现教学知识点间的逻辑思维关系,并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对各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其实质有清晰的认知和进一步的思考。在这种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下,由于贴近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的认知特点,同时推进教学模式呈现多元化的形式与结构,特别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而设计的思维导图,其中可插入与教学相关的视听内容,不断增强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直观性,更好地发挥了思维导图图文并茂的启发及思维引导作用。这样则有效地将学生的关注点吸引到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群文阅读犹如对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万千世界的大门,让学生充分吸收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文章精华,在滋养其文学修养的同时,更为其写作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和指导。例如,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有三篇课文是围绕植物、春天及相关景物描写的,每篇课文中关于春天、树木的描写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为了丰富学生对春天及植物特点的认知,教师可让学生标注出自己最喜爱的一段描写,体会其描写技巧和方法。通过悉心体会,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言描写的魅力。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围绕这组文章的题材,选取《林海》《五月的青岛》《草原》等同类型的文章,引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在思维导图的设计中,可从微风、土壤、草地、树木、树叶、林海等景物以及颜色、动态、气味等特点的描写,体会如何在写作中选取观察点,以逼真描摹景物的特点,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例如,关于绿的描写“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等,使学生沉浸在浓浓的绿意中。为了进一步突出教学效果,教师还可借助颜色相异的文字、春天的图片作为思维导图阅读教学的辅助工具,从而鲜活地将文本所描述的内容生动、立体地展现给学生,为学生带来形式新颖的阅读教学体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改变了以往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文字诵读与讲解,借助图文并茂的导图形式,有效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和教学参与度。在这种新颖、轻松、充满趣味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其学习主动性和思维活跃度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和优化。
在群文阅读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一个练笔的作业,让学生认真观察并结合自身经验,描写一下自己眼中的春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所得,从独特的角度,用形象的方法写我所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群文阅读的兴趣。
二、设计突出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培养学生群文阅读的 创新思维
具有良好的发散性是思维导图的独特优势之一。在思维导图设计和阅读教学中有效突出和利用其发散性的特点,对提升学生创新性思维有明显作用。在思维导图设计中,将教学各相关知识点围绕一个主要议题向外拓展,借助想象、概括、联想、总结等手段,逐步构成相互紧密衔接、内容逐步深入的知识点的脉络及关系结构图,并充分揭示出文章的主题。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文章内容确定议题,教师可将三年级下册《田忌赛马》《捞铁牛》《用冰取火》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引导学生阅读并设计问题,让学生谈谈阅读后的感想和受到的启发,思考自己在遇到难题时应如何解决。在导图设计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难题、思路、解决办法、启示四个方面作为导图框架,让学生整理出每篇文章中所面临的难题及主人公通过智慧解决问题的途径及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既优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达到了群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借助思维导图形成知识网络,训练学生群文阅读的 抽象思维
小学生由于其思维方式更多停留在单一的形象思维阶段,因而在阅读文本时往往局限于对个别段落及语句的理解,难以把握其中的核心及要点,并在短时间内不能概括和总结出有效信息,不能准确而完整地梳理出文本思想脉络。通过参与设计并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可有效地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及思维脉络、结构等,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同时学生还可借助思维导图,围绕一个中心点进行相关内容和信息的整合及延展,对所掌握的零散知识点进行有规律的整合,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点,实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而且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巩固其对知识的掌握与吸收。例如,在六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导图设计意识和能力,教师就可以在每完成一篇文章后,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将全篇知识点及思维脉络进行呈现,包括对零散的知识点及观点的梳理,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更深入地把握文本的内涵,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例如,《我的伯父是鲁迅》一课,在完成阅读后,教师可启发学生设计导图对全文进行梳理:一是典型事例(如深切怀念、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二是刻画人物的方法(如典型事例、语言描写、动作及神态描写,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及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表现其高尚品格);三是“我”眼中的鲁迅(关心晚辈、敢于斗争、关心劳动人民、爱憎分明);四是拓展阅读(巴金的《悼鲁迅先生》、萧红的《海外的悲悼》、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等)。通过导图设计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了全篇的内涵,达到了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上述几个方面对思维导图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在具体教学应用中,教师要注重体现思维导图的多元性,要懂得借助信息技术有效运用颜色、图片、线条、符号、数字等元素,使传递的信息多元化,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思维导图的设计中,要围绕教学核心点向外拓展,准确把握阅读教学核心点,这样才能以此为核心,设计出一个各知识点之间既关联又得到充分延展的知识网络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