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2019-11-27李晓萍
李晓萍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第三幼儿园,甘肃武威 733000)
引 言
幼儿的模仿力比较强,思考问题也比较灵活,幼儿这一时期的需求也比较多,他们只有学会用语言沟通,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好地理解并学会教师传授的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但幼儿年龄尚小,离开父母的怀抱来到幼儿园,初次接触陌生的环境,难免会感到不适应。因此,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幼儿学习语言表达,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幼儿语言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幼儿语言教育现状
(一)父母教育孩子观念存在偏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计算机、手机和平板成了每个家庭的标配,手机上各式各样新奇的游戏、电视剧吸引了父母大部分的注意力[1]。幼儿受父母的影响,对手机上的游戏、动漫更是喜爱有加。幼儿年龄小自控力差,对电子产品缺乏抵抗力,导致很多幼儿缺少与父母及其他幼儿的沟通。大多数父母工作比较忙,家庭事务比较繁杂,看到幼儿安安静静地玩手机,不吵不闹,便不加干涉任由幼儿去玩。这种情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父母的负担,但长此以往幼儿便不会主动与他人沟通,变得沉默寡言,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非常不利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所以,作为对幼儿影响最深的家长,一定要改变错误观念,帮助幼儿迈出学习语言表达的第一步。
(二)教师引导力度不够
很多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习惯都是在幼儿园内养成的。所以,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也是极其深刻的。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就目前来看,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上仍缺乏有效引导。例如,课堂活动结束后,教师通常会问幼儿在活动中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发现,这种千篇一律的提问会让幼儿在潜意识里认为课堂活动就是为了回答教师的提问。而且通常幼儿思考问题时,还未和同学交流,教师就对问题做出了回答,挫伤了幼儿的交流兴致。长期下去,幼儿就会对课堂活动失去兴趣,不会再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这会对幼儿的思考方式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三)教师对幼儿的语言交流缺乏重视
一些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在组织集体活动时,他们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快速完成教学设计上,没有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忽视了他们的交流需求。通常教师用固定的模式提问,幼儿在发言时,教师没有注意到其他幼儿是否集中注意力仔细听讲,只是想着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快速进入下一环节教学。幼儿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因此交流的欲望也会特别强烈。在幼儿园活动时间内,幼儿和其他幼儿交流,可以增进感情,体验交流的乐趣。但教师若经常要求幼儿安静地活动,会让幼儿错失和同伴交流的好时机。
(四)教学内容不够全面
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为幼儿后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其中,学会字词读音尤为重要。很多教师重点关注汉语拼音的听说读写,他们以课本内容为教学宗旨,教会幼儿背诗、唱儿歌、讲故事,却忽略了学习语言的内在价值,轻视了幼儿的生活体验。生活在幼儿的人生中占有重要部分,但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片面关注他们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他们营造的教学环境不够全面,导致他们无法在生活中将学到的语言运用自如。任何知识都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只会背诗讲故事,最终仍无法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措施
(一)父母要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
要提高幼儿的语言沟通能力,不仅需要幼儿园的努力,而且需要家长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家长要多与幼儿交流沟通,关注他们的需求,把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生活中,为他们创造有利于表达的环境,减少他们玩电子产品的时间。长时间玩电子产品会让幼儿的内心过于封闭,不利于幼儿心智的发展。家长还可以向教师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了解还有哪些方面的需求,在幼儿园的帮助下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闲暇时间,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游乐园,让孩子多与其他同伴交流。同年龄段幼儿之间的有效沟通往往更能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欲望,使幼儿建立语言交往的自信心。
(二)发现幼儿的兴趣支撑点,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以看出,要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必须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幼儿会更加主动地学习。教师要找到幼儿的兴趣点,在课堂上或活动时,教师要时常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关注他们谈论的话题,倾听幼儿的谈话内容,以找到幼儿的兴趣点。教师应从幼儿感兴趣的方向出发,提供一个主题,创造能让幼儿畅所欲言的游戏情景。通常,幼儿关心的话题都是新买的玩具、动画片等。教师可以根据这个思路,组织活动让他们集体讨论交流,如你最喜欢动画片中的哪个人物,说出喜欢的理由。教师应在幼儿谈论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融合
社会在进步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改革创新,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环,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要求教学更加生活化。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提纲时,一定要考虑到生活这一方面,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制作课件,同时还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幼儿在性格、思维方式、家庭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幼儿更好地接受所学知识,丰富词汇量的同时,使幼儿表达出真情实感。幼儿在课堂中学到了生活知识,在离开幼儿园后也可以与人正常沟通,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规范幼儿的语言习惯
幼儿时期是孩子接触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幼儿正处于爱玩的年龄,难免会因为贪玩而在学习语言方面出现一些偏差,如发音不准、吐字不清晰、用词不当等,若长时间得不到纠正,一旦养成习惯便很难改正。所以,教师要密切注意幼儿是否存在这一情况,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语言习惯,并告诉他们不良习惯的危害。同时,教师要强调使用文明用语的重要性,使幼儿从小形成与人文明沟通的方式。在学习中,学生都喜欢听到教师的夸奖,幼儿也不例外,他们会因为教师的一句夸奖或鼓励的话高兴一整天,也会因此更有信心和动力。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幼儿进行奖励,对于接受知识较慢的幼儿也要有耐心,督促他们取得进步。
结 语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语言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儿时期是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和教师都要强化自身引导力,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及时与幼儿沟通,在平等的交流中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让幼儿在和谐的氛围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