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需要赏识 赏识更需慎取

2019-11-27马秋儿

读与写 2019年4期
关键词:闪光点信任小学生

马秋儿

(广东省四会市城中街道沙尾小学 广东 四会 526200)

美国哈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赏识教育是教育者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为原则,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言行,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肯定,从而促进孩子积极上进,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既不但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顺应时代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合理运用赏识教育,既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耐挫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潜能的不断开发。

1.教育需要赏识,但赏识不能滥用

1.1 赏识教育万能化。“赏识是雨露,能催开最艳丽的花朵。”“赏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潜能。”“赏识具有伟大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些都是对赏识教育的赞誉,似乎赏识可以代替一切,具有无穷的力量。赏识教育万能化,这是对赏识教育的误解。赏识不是万能的,不是有了赏识,就有学生的进步,更不要把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全部寄托在赏识上。影响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社会。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还要与其他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明大义,见实效。

1.2 赏识教育抽象化。许多教师在欣赏、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喜欢用一些过于抽象化的用语。如“有进步”“了不起”“你真棒”“好样的”……这些放之四海皆准的赏识用语,学生听得多了,不但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教育的力量。赏识教育要具体化,要落实到学生每一个具体表现上,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行为是好的,是积极的,是应该坚持努力的。譬如:“这个问题,你思考很全面,回答也很有条理”“你今天主动捡起教室里的垃圾,表现很好”这样具体化的赏识远比一句空泛的“表现很好”效果好得多。

1.3 赏识教育形式化。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赏识教育形式化、虚伪化的倾向。有些老师赏识学生时,不是就事论事,因情而论,而是为赏识而赏识,甚至罔顾事实,缺乏真诚。当学生接受的赏识是背离事实,缺乏真诚的赞赏时,这种所谓的赏识反而成了对他们的伤害。如一学生在课堂上背书时结结巴巴的,你还说背得很好,这样的赏识学生听着舒服吗?你倒不如说她主动站起来背书,虽然背得嗑吧,但态度和勇气值得肯定,这就显得真诚实在了。学生需要的不是你赏识了多少次,而是你真诚地赏识了多少次。

1.4 赏识教育简单化。一提到赏识教育,如果仅想到诸如“表现真好”“你真优秀”的口头赞语,这未免太简单化了。赏识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包括爱、信任、尊重、理解、宽容、鼓励等的情感态度,而表扬只是赏识的一种手段,一种基于语言的教育评价方式。赏识不能等同于口头表扬。其实,赏识教育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微笑,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赞许的目光,就能成为感染学生,点燃学生信心与激情的力量。

2.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正确实施方法

2.1 赏识要因人而异,做到因材施教。赏识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要遵循小孩成长规律,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不能不看对象,进行“一刀切”。比如:对待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宜采取褒中藏刺,扬中带抑的方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对待性格内向、安静的小学生,要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多加关注、肯定和赞赏帮助他们成长;对待优等生,赏识时不能带有偏爱,要注意“赏之有度”,时刻提醒他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对待学困生,教师要给予关注,并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大加赞赏;对待留守儿童时,赏识时要用激励和关爱去弥补他们内心亲情的缺失,而且要持之以恒、关怀备至;对待父母溺爱的儿童,则要采用严格、谨慎的态度,甚至是打压的方式,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短板。

2.2 赏识要因事而发,做到因事论人。赏识教育是一种策略,一门艺术。教师在赏识学生时,要因事而发,做到因事论人,切不能凭感觉、印象去评价学生,更不能因小孩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性格外貌等去偏爱、错爱。同时,赏识教育不是排斥、否定批评教育和挫折教育。若学生犯了错误或言行不当时,也要大胆批评,指出错误,绝不能为了“赏识”而遮掩错误,粉饰弊端。不过,在批评犯错学生时,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包括对学生纠错能力的信任和勇于承担过错应负责任的信任,尊重并理解学生,在期待中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要相信,正确的批评不会使学生产生被“抛弃”的心理。同时,适当的“挫折教育”也是必要的,在困难和失败中培养学生的韧性,坚毅的品质,有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不断走向成功。

2.3 赏识要因时而用,做到评价及时。赏识要抓住恰当的时机,也就是要有及时性。时机往往是事物发展连接和转化的关节点,抓住了时机也就抓住了关键,抓住了症结。因此,教师在实施赏识教育时,必须注重时效性,把握“火候”。学生在回答完问题或学习上有了进步,教师最好在当时当地给予肯定和赞扬。如果时过境迁,脱离了当时的环境氛围,赏识的作用则会大大降低。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极强,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

2.4 赏识要因情而变,做到灵活机智。进行赏识教育时,教师不能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而是要用心去捕捉赏识点,做到因情而变,灵活机智,这样的赏识才是真诚的赏识,才能进入学生的心里。赏识因情而变,就是要能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具体细节给予肯定,不能对待任何人,任何事,都竖起大拇指说“你最棒!太棒了!”、“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表面看这是对学生的一种赏识和肯定,其实这种赏识带有笼统性和低廉性。因此,教师在赏识学生时一定要使他们明白自己的闪光点在什么地方,例如:作文教学中,文章的评语很重要,要有艺术性,不但要指出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还要敢于找出美中不足,因为小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差,“不切实际的夸奖往往会适得其反,导致他们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会闭塞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消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总之,教育需要赏识,但赏识更需慎取。乔叟说:“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能得乎其中方为正道。”因此,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时教师务必把握好“度”。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塑造黄金时间。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善于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敏锐地捕捉学生身上的光点,适时地给予肯定和赞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耐挫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潜能的不断开发。

猜你喜欢

闪光点信任小学生
让闪光点不被遗忘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足球比赛里的“排兵布阵”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我是小学生
信任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