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纳兰性德的悲情心路历程

2019-11-27潘淑芳

文学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人格结构纳兰性纳兰

潘淑芳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少年英才,文武全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中进士,且为八旗子弟,善于骑射,是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深受康熙皇帝赏识。父亲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母亲是爱新觉罗家的和硕格格,如此显赫的家世令世人瞠目。然而,天妒英才,如此才华横溢,文才武略举世惊人的纳兰年仅三十岁便溘然离逝。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学术界从词作风格、个人生活、情感成因等诸多角度对纳兰性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尚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还原“纳兰心事”,从弗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对纳兰性德痛苦的心路历程加以剖析。

一.还原“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1.报仇雪恨、重振部族

纳兰性德原部族在叶赫河岸,号“叶赫国”。后建州女真族的努尔哈赤为扩展其势力与叶赫部发生战争,纳兰曾祖金台什战死。努尔哈赤为避免叶赫部遗民揭竿而起,纳金台什之妹为妃,并生下皇太极立为皇子。纳兰性德早已熟知部族的这段血泪史,成为他心中的隐痛,成为了纳兰家族与生俱来的心理隐恨。以至后来纳兰写下那首悲凉伤感悼念先祖的《满庭芳》:

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 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这首词包含着对自己祖先在部族战争中被残杀的隐痛。纳兰作为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经常要护驾皇帝南巡北狩,每次游览旧地古迹都会激起他内心点点滴滴的伤痛。

依照弗洛伊德的“本我”理论,潜意识中本能的他本应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一切代价揭竿而起,报仇雪恨,然而他却无力对抗现实,对抗强大的大清王朝,只能压抑自己本能的欲望。

2.纯真自由、独抒性灵

纳兰的始祖是世代在马背上过着自由纯朴的游牧生活的蒙古人,潜意识中追求天然、自由性灵的本我依旧完好无损地保存了起来。因而形成了其感情真率,极具天然之美的词风。其师徐乾学言其词是“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况周颐也称“一洗雕虫篆刻之讥”。且看《阮郎归》: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这首爱情词道出了现实生活中追求爱情自由却屡受现实打击的青年心中的压抑与苦闷之情。词的上片化用成句,诉说相亲相爱的一双人无端被拆散,词人仰天长啸、痛苦呼号之情溢于言表。词的下片用典,表达对剥夺了青年男女爱情自由的封建制度的强烈的不满。词作上下一气而有珠联璧合之妙,精巧细致却不遗雕琢之迹,自心底喷薄而出却有浑然天成之致,颇具感染力。

二.现实中“自我”的矛盾与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1.出仕与入仕的矛盾

叶赫纳兰氏既是世禄之家,又是书香之族,纳兰性德的父亲是清康熙王朝炙手可热的重臣,因而明珠让他的孩子必须“为官作宦,扬名声,显父母,光大门楣”。

纳兰虽人在仕途,但却无心功名利禄,在内心深处厌倦庸俗的官场生活。虽得到过皇帝无数次的赏赐,却厌恶金阶伫立的侍卫生涯。虽“身在高门广厦”,却“常有山泽鱼鸟之思”。在一首《忆秦娥》中,他曾无比怅惘地写道:“长漂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尚浅,因何福薄。”大有“心为形役”,“惆怅独悲”之感。

可见,“本我”中的纳兰性德本并不想出仕,成为所谓的德才兼备、 恪尽职守的忠臣。伴君如伴虎,“临履之忧”的纳兰性德只是为了保全自己及家人的性命和幸福才不得不努力成为皇上眼中称职的“忠臣”。这些都是为了迎合父亲的厚望与满足康熙帝的需求而已。

“本我”与“自我”处于尖锐的矛盾与斗争当中,被压抑下的“自我”处于长期的矛盾与痛苦之中,逐渐形成了他的悲情人格。

2.幸福又坎坷的爱情

爱情是美好的,然而纳兰性德的爱情却如同昙花一现,一阵芬芳过后,便留下了“百年孤独”。

纳兰性德在娶妻之前,有一个青梅竹马的表妹。纳兰与这位冰清玉洁,才智过人的表妹相知相爱,私订终身,但他们的爱情遭到了纳兰母亲的强烈反对。

后来,为拆散这对“冤家”,雪梅被送入宫中。《赁庑笔记》云:“纳兰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夙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娑,居然入宫,果得彼妹一见。而宫禁森严,竟不能通一语,怅然而出。”纳兰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上天或许被纳兰的痴情感动,便给了他另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纳兰20岁时,和两广总督兼兵部尚书史兴祖之女卢氏成婚。成婚后,二人感情笃深。花间草堂有他们共读诗书的朗朗声,也有纳兰挥毫卢氏铺纸研墨的夫唱妇随;红菂栏边、渌水亭畔有他们携手并肩徜佯漫步的身影;闺房之中,他们如李清照和赵明诚一般赌书饮茶;厅堂之上妻子轻抚一曲琴声,丈夫低吟诗词。夫妻的恩爱、甜蜜、如诗、如梦的日子,纳兰把它写在诗里,“洛神风格丽娟肌,不见卢郎少年时。无限深情为郎尽,一身才易数篇诗。”“紫玉钗斜灯影背,红棉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

纳兰被压抑下的自我此时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可以在爱妻面前表现出真实的本我,不用在皇帝面前强颜欢笑,不必在父亲面前忠孝两全,可以展露自己厌恶仕途的心情,可以表现内心的孤独与伤感。然而,他们至真至美的爱情只持续了三年,卢氏就因产后受寒而去世。纳兰写下了一系列悼念亡妻的词章,声声啼血,字字连心。如《蝶恋花》中“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如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奈尘缘空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挚爱的表妹入宫为妃,相濡以沫的妻子又红颜早逝,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之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凄楚哀惋、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他将这一切的爱恨情忆,化作一本《饮水集》留写后人评论,“饮水词”之意取的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意思。

三.理想中的“超我”

超我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伦理道德、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内化而来。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纳兰性德渴求实现理想中的“超我”,实现道德化的“自我”,然而他的理想终如空中楼阁,世外桃源,现实的残酷另他的“自我”在矛盾和痛苦中不能自拔。

看他的词作,多的是羁旅之愁、亡妻之苦,从未见春风得意马蹄轻的年少轻狂。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数字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了九十次,“泪”字用了六十五次,“恨”字使用了三十九次,其他如“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句,更是触目皆是。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自我”分别受役于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所围,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如果调节不当,难免导致焦虑和神经症的发生。而纳兰性德长期遭受外界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他的人格结构处于一种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这就是其悲情人格形成的本质所在。因而,纳兰痛苦、矛盾的心路历程,皆因心与境经常性处于不自然、不和谐状态而最终导致健全的人格结构向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也就产生了中国词学史上千百年间最伤心词人——纳兰性德。

猜你喜欢

人格结构纳兰性纳兰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设计师
一个更加完整的印象
《纳兰的雪》
悄悄过去的夏天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爱恨两难说纳兰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