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在语文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2019-11-27时允良

名师在线 2019年3期
关键词:技巧性素养课堂

时允良

(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邵营初级中学,安徽阜阳 341200)

引 言

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问的问题过多、过于琐碎,因此本文意在告诉读者如何在课堂上有效提问,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目的明确地去合作探究、交流共享,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此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1]。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分为三大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逐步去落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完成的,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是一种有效的启发方式。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积极开拓思维,这样就会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然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有些教师的提问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1)提问徒有其表,目的是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2)惯性提问,未经精心设计或是随口提问,虽有量,但是收效甚微;(3)提问没创新,每每是“文章分几部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哪些写作方法?”等。以上提问方法,都不是明智之举,忽略了提问的科学性、技巧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了。由此可见,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整体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性[2]。

一、运用课堂提问技巧的必要性及作用

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问技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素质教育全体性与发展性的特点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基本素质,义务教育工作者要创造各种条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能。技巧性提问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它遵循素质教育的特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从新课改背景下师生地位的角度来看,教师要转变角色,即从师本转向生本,要借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其充分发展。“技巧性提问”就是指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获得独特性认识,促进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另外,课堂提问技巧也是专业化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条件之一。

其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技巧性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从课堂气氛的角度来看,技巧性提问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有推波助澜的艺术效果。它是可以变单一性为多样性的教学技巧,可以挖掘教材内容,引出新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从教学手段上来看,技巧性提问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随着教师的问题来思考,这对促进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具有很大作用。从思维特点的角度来看,技巧性提问往往是理解、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这些思维过程的连接环。教师提问固然是为了教学,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成功的思维范例,即让学生懂得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堂提问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紧扣文本,设置疑问

每堂语文课所学课文在类型、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研究学生,抓住重难点,并以此为突破口设置疑问,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善于从看似无疑处生疑提问,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激发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思维;二是在关键处设置疑问,疑在当疑之处。例如,在教 《有的人》时,可以设计两个问题:(1)标题是《有的人》,文章到底歌颂的是谁?歌颂了他的什么精神?联系时代背景,结合课文内容就知道文章赞美了鲁迅的无私奉献精神;(2)开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对这两个“活”与“死”该怎样理解?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并结合对比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这两问抓住了这篇诗作的中心,使学生既掌握了全文内容,又分析了写作方法,同时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落实了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迎接挑战时所形成的实践才能、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得到提升,可谓是一石三鸟。

(二)化直为曲,引人入胜

人贵直,文贵曲。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提问若是直来直去,学生的思维就不容易被调动起来,假如把发问换成“曲问”,就是在提问的形式上用迂回包抄的形式提出,则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好习惯,其学科素养也随之得以提升。

在提问的时候为什么要化直为曲呢?首先要了解曲问,它常常是唤起学生进行联想的有效方法,它是使学生将抽象化知识得以具体化的必要环节。有时直问,让学生不易理解、回答,所以在问的时候,选择一个中介环节,即意在彼而言在此,通过此问明彼意,但要注意中介环节要力求简化,最忌繁多。运用此问有三个要点:一要定点定向,即确定一个问题的中心,并按照一个方向向这个已定中心逼近;二要把握好曲折度,直问达不到目的,而“曲”得过度,曲中有曲,则曲同猜谜,也是失误;三要直题曲问另辟蹊径,以曲达意,否则会弄巧成拙,无法达到提问的目的。现举正反例加以说明,如《藤野先生》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还将脖子扭了扭,实在标致极了。”如果直接问“标致”是什么意思?学生则会出现思维“卡壳”,若用“曲问”就比较容易,可以设计两个问题:(1)文章写于何时,鲁迅为什么来到东京?(2)其他留学生和他的目的一样吗?他们到东京来做了哪些事?只要回答出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就会不攻自破。下面看看反例的问法:(1)文章写于何时何地,鲁迅为什么到东京?(2)他来东京与写藤野先生有关系吗?(3)那些清国留学生对樱花及歌舞真的喜爱吗?(4)“标致”一词是词类活用吗?这样越问越细,越细越乱,就偏离了中心问题,不知所问。再如,在教授《再塑生命》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几个中介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1)作为心理和生理都正常的人,会不会有失败?(2)海伦·凯勒的人生观、生活态度怎样?(3)这样写会不会影响她的形象?在这一小串问题的牵引下,不但不会影响海伦·凯勒的形象,反而使她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在运用这一提问法时必须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即曲问是一种引导学生思考的手段,“曲”的目的是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路程不断缩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意识,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方法,进而逐步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

(三)比较提问,分析深化

所谓比较提问,就是指运用类比、对比等方法设计比较性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方式。其可分两种情况来分析:(1)类比提问法,即在同类的比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出其细微差别,并探究原因,获得独特性认识。例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将它与《出师表》进行类比,提问:同样是上书劝谏但方式方法有什么不同?以此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经过比较很容易知道,前者是讽谏,用设喻、诙谐等方式使君主有所省悟,进而反思自己的过失;后者是直谏,直接陈述自己的意见与观点,希望开明的君主采纳。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原因在哪?这就要继续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身份及进谏对象等多角度去探究。这样通过类比提问,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知其所以然。当然还可以继续发问比较:当你向他人提出批评或意见时,应采用何种方法呢?这就是类比提问,通过此问引导学生进入比较境界,获得体验,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类比提问时一定要正确掌握不同文章的异同点,否则会失去比较意义。(2)对比提问,即根据不同文章、语段的内容提出比较问题,让学生在对比中异中求同,找到理解问题的关键,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例如,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写作的生活处境,你认为杜甫在此诗中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哪篇文章抒发的感情基本一致?学生经过思考很容易会想到是《岳阳楼记》,它是以描写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展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本文是以铺陈叙述的方式逐层推进,写个人不幸,其目的是表达内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愿。虽然二者采用的方法、内容不同,但感情基本一致,都是先人后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种对比提问常用于不同课文之间,表面上看课文类型不同、内容不同,但也有本质相同的地方,在运用时一定要抓住它们的异中之同。由于是不同文章,这种提问的设计尽量不宜过难、过深,否则学生很难一下子就进入思考状态。当然经过对比提问,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了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实现了学生的个人价值,让他们发展成为有理想,并且敢于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三、提问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几点心得

精心设计好问题的深与浅。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意识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习实际。例如,在教学《故乡》时,最后一段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这段话极具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对此很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发问:鲁迅先生说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的路吗?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这段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通过一系列提问,这样一个难懂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由此可见,难题浅问,就会化难为易,但是浅题深问要选对切入口。在提问中既培养学生的内在精神,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可能性。

提问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性发展。自主发展,强调能有效管理本人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挖掘自身潜能,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目标、有生活质量的人。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关于作品的题旨这个大问题,我们可以化大为小,逐层剖析菲利普一家为什么急切盼望于勒归来并热情赞美他?当全家人真正见到穷水手似的于勒又有什么表现?开始期盼他,后来却又躲开他,这其中没变的是什么?如此这般发问,相信学生会抓住情节线索,进而认识到家人的心思是随着于勒的身世“穷—富—穷”的变化而变换的,然后认识到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这使学生在课堂上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意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核心素养对教学的要求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某些基础知识,重点是掌握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根据需要创设让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的情境,让他们抱着一定要达到这一境界的心情来积极进行质疑问难。对学生的问题或回答,教师要给予其恰当而中肯的评价,还要给予其准确、完整、清晰的补充和订正,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发展进步。

结 语

在新课改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更要适时、适度、适量,而且富有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将六大素养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说着容易,实非如此,笔者只是结合课堂提问粗略一谈,抛砖引玉,希望广大同人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提问技巧,切切实实提高初中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技巧性素养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例析二次函数关系式的确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