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应用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精致化教学探索
2019-11-27李懂懂
李懂懂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 山东 东营 257000)
(1)微课主要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时长一般在8分钟以内,有明显的教学目标作指引,内容短小,集中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模拟一对一教学情景的一段音视频。那么,本文将针对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恰当运用微课教学,及如何制作有价值的微课等内容作以下探讨。
(2)首先,制作一节微课选题要恰当,失当的选题必然是索然无味的。因为,微课针对的是教学中的典型、重点或难点问题,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简单说,就是你制作的这节微课要有其必要性。相反,对于那些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就能理解,或传统课堂就能解决的问题则不宜作为微课的选题。比如,我在给六年级学生讲解《爱在家人间——体味亲情》这一部分内容时就运用了微课。因为单纯说亲情是什么,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或多或少有点抽象。但是,老师通过设计一些具体的事例、活动,学生更能感受到亲情的存在和温暖。首先我在微课中给大家播放了一段视频,即央视公益广告《家庭的责任》,同时,设置两个问题(一)视频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如何体现的?(二)孩子对父母给予的关爱在认识上有何变化?然后,我又设计了一项由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的家庭活动,共分三个小环节,名字叫“亲情的三次碰撞”。环节一,找一位你认为重要的家人,分别写下自己和对方的生日、身高、体重、爱好。碰撞一,看看双方对彼此的了解是否有差距。如果有差距说明了什么?环节二,回忆并记录一件你最不能理解接受的家人做过得事情,并说明原因。碰撞二,问问家人这样做的原因。知道原因后你的想法有无变化?环节三,尽可能多的回想并记录彼此关心对方事情的数据。碰撞三,通过数据对比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把这项活动制成微视频,让学生课后在家庭中和家人一块完成。其内容和形式本身集趣味性、活动性、生活化、具体化于一体。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认识从抽象感性上升到具体理性,更有利于达到长时记忆的目的和初中道德与法治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的。
(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善于开发学生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因此,教师在设计微课时,选材必须要贴近学生生活,要能够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要能使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有感而发。比如,我在讲授《深深浅浅话友谊》这一框题中的“友谊的澄清”这一部分知识时,我找了自己班内的两位同学表演了一段小品,大体意思是甲同学向乙同学倾诉自己曾经结交的几个朋友的故事片段。乙同学针对甲同学的倾诉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学生们观看微视频,有条理的分析出对友谊的几点正确认识。学生观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这节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完全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观看后有一种亲切感和代入感。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在求知欲。
(4)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微课导入新课,这样便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快速融入课堂。比如,我在讲《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这一框题时,我就通过录制微课导入新课。课前,我先录制一段视频,内容大体是冬季早晨,整个城市大雾弥漫,人们纷纷戴上口罩在雾霾中艰难前行,其中可能就有自己的亲人、朋友……让同学们谈一谈看完这段视频的感受。看完视频后,同学们脸上表现出严肃的表情,心灵受到了震撼,从而点燃了大家的学习热情,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整个过程简短有效,达到了激趣导入的效果。
(5)要制作一节优质的微课,无论是编写教学设计还是制作课件,必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编写教学设计首先要做到深入透彻分析教学内容,还要做到全面掌握学生学习需求,教学设计力求情景化、趣味化。课件的制作力求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注重美感。微课中的教师旁白力求科学性、通俗化、生活化。教师录制的视频根据需要尽可能包含多种资源,尽可能做到视频中有文本,视频中有图片,视频中有音频,视频中有视频等。这样在丰富的材料切换中不断调动学生的关注度。同时设计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情景需要可以有自主的探究、生生之间的探究、师生探究,或者学生与家长的探究等。例如在讲六年级全一册《爱在家人间——体味亲情》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首先设计了自主探究问题,然后又设计了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探究活动,还播放了活动过程中的背景音乐等等。通过丰富的活动与材料收到了很好地学习效果。
结语
总之,在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们普遍追求高效率的情况下。微课作为一种短小精致,目标明确,便于学生自主快速学习的新颖教学模式,被实时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构建高效课堂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也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重要价值,努力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更加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