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2019-11-27王滨
王 滨
(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1.引言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2.探究式教学法的含义
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更好呢”?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生科学内容。探究式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代替的解释。探究性学习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3.探究式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地加以运用。为增强实效性,运用时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情境性原则要设法在教学组织形式、方法、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创设方面,建立起自由、和谐和引人兴奋的课堂环境。因此,教师教学态度须和蔼可亲,笑脸面对学生,保持幽默,使学生上课如沐春风,勇于表达想法。问题性原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或呈现矛盾事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延缓评价,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他们的标新立异要及时给予强化,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尊和成功。探索性原则教师的启发诱导作用,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探索的愿望越强烈,探索性行为越多,探索的结果越好,则表明教师的启发诱导越有成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相结合得越圆满。
4.探究式教学法应遵循的方法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又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探究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那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其次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是要适当点拨。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汇报,还要引导学生有序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先从解题入手然后再理解课文;先汇报查阅到的收获,再提出疑问和想知道的问题。教师还要鼓励中下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们的积极性要倍加呵护,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再通过合作学习,探究疑难,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课外阅读的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积累词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4.结束语
在课堂上探究式教学能让学生不断地自主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见解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眼前问题的习惯。总之,我们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学生的主动参与,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努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