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2019-11-27

文学教育 2019年29期
关键词:南通学分扬州

曾 丹

在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强调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笔者认为,要推进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化,首先要做好总体设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特色、培养要求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多下功夫。作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加强本科教育、提升整体质量的重要环节。

笔者查阅邱均平等《2017-2018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的《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100强)》[1]26-27,发现入榜的13所综合类高校中有3所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4星专业。这3所学校分别是扬州大学、济南大学和南通大学。我们知道,专业星级评定是对专业建设的客观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以这三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进行细致研究,将有利于我们借鉴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推进一般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一.培养目标和学制

从调查情况看,三所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归属的学院存在一定差异。扬州大学和南通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放在文学院。而济南大学则将该专业放在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并且分别制定了面向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只讨论前者。

(一)人才培养目标

彭秋发、孙占学(2005)指出,“一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总是与其在高等教育系统内所处的层次和地位密切相关的。”[2]扬州大学和南通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使用的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的表述,强调汉语基础、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等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以及人文素养的提高。济南大学的表述则较为宏观,在专业特征方面不如其他两所学校那么细化和突出。在人才类型定位方面,三所学校都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应该属于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就业范围方面,三所学校都没有将学生的就业面局限在对外汉语教学,而是既包括国内外汉语教学,也包括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等相关工作。

(二)学分学制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后简称《国标》)中《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该学科的修读总学分设定为130-140 学分。从我们所调查的情况看,扬州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行四年学制,需修满160学分。济南大学基本学制为四年,弹性修业年限为3至8年,需修满150学分。南通大学学制为4年,最长修业年限为8年,需修满180学分。各高校开课学分总数均高于国家130-140的标准。我们再来看看《国标》中其他文科门类的学分规定:外国语言文学类150-180学分,新闻传播类140-160学分,历史学类150学分左右,教育类140-160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140-160学分,社会学类150学分左右,法学类160学分左右。学分要求均高于中国语言文学类。因此,不论是从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看,还是从其他文科类专业的学分规定看,《国标》对中国语言文学类的学分要求是过低的,需要上调。同时,合理上调《国标》总学分要求,也符合教育部所提出的“大学生要合理增负”的政策导向。

二.课程设置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可根据其修读性质分为必修和选修,根据其教学内容和形式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下面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一)课程比例分布

因为三所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修读总学分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最大差值达到了30学分,所以我们在对课程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时,主要以在总学分中的所占百分比作为依据,以保证分析的科学性。

1.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占比情况

从统计数据看,三所大学的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数均超过了总学分的一半,彼此之间差距不大,分别为扬州大学55.3%、济南大学52.7%、南通大学53.9%。而选修课的占比情况则出现了两类分化。扬州大学要求学生专业选修达到14学分,占总学分的8.8%。南通大学要求达到16 学分,占总学分的8.9%。而济南大学的专业选修学分远远超过了其他两所学校,要求达到30 学分,占总学分的20%,并且在备注中强调学校鼓励各专业多开设专业拓展选修课程。从济南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其专业必修课程的比例与其他高校接近,选修课比例高,是因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较其他学校低。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中通识课程的重要性并不低于专业课。所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识课程占据了其中的四个方面,专业课程则主要与“智”有关,当然也和其他方面存在一定关联。因此,如何合理安排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如何确定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恰当权重,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占比情况

从数据统计的情况看,扬州大学、济南大学和南通大学三所高校专业理论课程的学分数在总学分中的比例分别为:50.3%、49.3%和53.3%,彼此之间的差别不大,均为总学分的一半左右。而专业集中性实践课程的比例分别为12.5%、21.3%和9.4%,彼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济南大学的实践课程比例最大,南通大学的最小,前者为后者的2倍多。前文分析培养目标时,我们曾提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人才。因此,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应在确保学生掌握较为系统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让学生尝试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通过实践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储备的不足,进而激发学习主动性,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济南大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课程内容

此处的课程内容是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开课程的性质和名称来确定的。下面将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方面分别探讨。

1.理论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我们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分为四类:语言学课程、文学与文化课程、外语课程、教学及素养课程。扬州大学共开设57门专业理论课,合计132.5学分。其中语言学课程10门,共27学分;文学与文化课程27门,共67学分;外语课程3 门,共6学分;教学及素养课程17门,共32.5学分。济南大学共开设49 门专业理论课,合计116学分。其中语言学课程10门,共28学分;文学与文化课程14门,共31学分;外语课程7门,共28学分;教学及素养课程18门,共29学分。南通大学共开设39门专业理论课,合计107学分。其中语言学课程8门,共24学分;文学与文化课程10门,共38学分;外语课程5门,共13学分;教学及素养课程16门,共32学分。

从理论课程的开课总门数看,扬州大学最多,而南通大学最少。从具体分布来看,三所学校语言学课程的门数比较接近;文学与文化课程,扬州大学的开课门数最多,且远远超过了其他两所高校,约为济南大学的2倍、南通大学的2.7倍;外语、教学与素养课程,都是济南大学相对较多,但与其他高校的差距不大。

从理论课程的开课总学分看,仍是扬州大学最多,南通大学最少。从具体分布来看,语言学课程的学分,三所学校较为接近;文学与文化课程仍是扬州大学占绝对优势;外语类课程仍是济南大学最多,学分总量约是扬州大学的4.7倍、南通大学的2倍;但教学与素养课程,济南大学门数最多,却学分最少,三所学校的整体差距较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三所学校在语言学、教学与素养课程的开设方面思路较为统一,而对待文学与文化、外语课程的态度存在差异。陆俭明(2014)指出“母语语文素养和能力是汉语教师的‘内功’,而外语能力有助于汉语教师进行必要的汉外对比,有助于适应海外的生活、教学环境”。[3]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从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独立出来的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需要与汉语言文学有所区别,适当增加英语及第二语言课程的比例,将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外,从三所学校所开的二外情况看,主要是韩语、日语和法语。如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其他小语种供学生选修,则会更符合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下汉语国际推广的需求。

2.集中性实践课程

从统计数据来看,三所学校开设集中性实践课程的门数相差不大,但学分存在较大区别。济南大学开课最多,学分也最多,除了常规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以外,还增设了微格教学、毕业实习。从开课内容看,济南大学和南通大学的集中性实践课程全部围绕教学展开,而扬州大学不仅考虑到了教学能力的训练,还考虑到了汉语国际推广中文化传播的问题,开设了中华才艺训练课程。

笔者认为,集中性实践课程的设置应综合考虑语言教学与文化推广两个方面,同时教学实践课程的设置需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规律,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教育见习、微格教学、中华才艺训练、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五门课程按先后顺序依次开设,是比较理想的开课模式。

猜你喜欢

南通学分扬州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百企结对 携手并进:南通展现时代担当 致力推动跨江融合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学分
“扬州绒花”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