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019-11-27姜甜甜

文学教育 2019年3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高校学生优化

姜甜甜

教育环境与人的关系问题历来被人们所关注,中国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劝学之言,西方古有古希腊柏拉图的“洞喻”、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他们都强调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关于环境与人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诸如弗洛伊德、威尔逊的外铄论,华生、洛克的内发论等,但他们都没有寻找到合适的平台为环境与人的关系做出合理的解释。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也就是说,环境和人的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这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供了理论源泉。

一.环境影响人的发展——新时代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必要性

环境决定人的发展程度。人是自然产物,也是社会产物,人是由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人,这就决定了人必然与所处环境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人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环境为人提供生存、发展的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因而环境制约着人的能动的活动,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发展的充分程度。而环境的异化就必然会阻碍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尚未踏入社会、具有较强可塑性的青年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理论学习、实践锻炼,能够不断纠正和完善学生的思想认识。相关校园文化活动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学生,对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养料,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新的历史起点也为我们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给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拔节孕穗期”必须的营养,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则是各种营养输送给学生的环境媒介,因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根据范围来分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其一,就宏观环境而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我国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对我国进行文化和思想渗透,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特别是站在时代潮流前沿的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更易受到影响并渐趋复杂化。而今迈入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必要性。其二,就中观环境而言,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风俗习惯不同,因而各个地区的高校也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但部分高校在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缺乏与地方特色、学生实际相结合。不同地区的高校必须要整合当地的特色,也要照顾到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学生,利用当地资源创设相关活动增强高校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结合地方特色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必要性。其三,就微观环境而言,高校学生主要处于学校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设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活动、主题讲座等显性教育形式,而在活动过程中常常出现诸如参与度过低、形式主义、实效性不强、认同感弱等问题,很难通过这些活动给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施加重要影响。与此同时,高校常常忽略隐性教育,致使其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位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然而隐性教育常常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去感染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各类主张和价值观念。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和动力支持,因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必要性。

二.人能动地改造环境——新时代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可能性

人能动地改造环境。马克思承认环境对人有重要的影响,但环境是实践的产物,而不是永恒不变的,环境不仅仅单向度地影响人,人的实践可以改造环境,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变自身,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我们要充分认识人的感性活动在教育环境建构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素养、创新的思维方法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良好环境,帮助受教育者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仍然需要不断提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出殷切希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增强个人素质,并且能够因时而变抓住受教育者的特点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承担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教学态度随意化、教学方法不恰当、教学反馈不及时等现象,诸如存在教师语言文本化,脱离学生生活的现象;出现教学形式单一化或过于注重形式忽略内容解读的两极分化现象;存在教师重心放在学术研究,缺少对教学、对学生的反思的现象等。一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行举止会给高校学生带来巨大影响,这些影响无论是隐性或显性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及其一生的发展。正因存在这些问题,因而高校需要进一步打造一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更加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创新能力。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与实际生活相关、与自身兴趣贴合等相关因素进行选择、吸收、传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且通过实践去认识、检验、改变不断发展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也在积极建构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学生处在人生的转型期,可塑性较强。较中学时代,他们发挥着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他们热爱祖国、勇于担当、个性自信、能力突出,热衷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受社会大环境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感性多于理性,自控能力不足,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能够抓住高校学生的这些特点,针对性的安排教学、组织活动,善于将理论生活化,运用情感陶冶法增加学生的认同,调动高校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高校学生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并积极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运用到实践中并不断检验,在这些实践中高校学生也在积极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更加自主、开放,更加注重情感,虽然时常会迷茫,但一旦他们有了坚定的信念便能够不断努力,开发潜能,为信仰奉献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的可塑性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供可能。

于泉蛟在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结构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提出理论创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接受活动的其他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动态存在。[4]在这里,我们看到既不是单一的环境要素也不是单一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要素直接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使得环境的变化和人的变化产生一种交互作用,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实效性。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复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抓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时代发展的脉搏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并引导受教育者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感悟,让受教育者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积极建构者。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5]我们要把握、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通过实践来积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供了可能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不断变化,并且出现了一些的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时代必然性。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高校学生优化
浅论党风廉政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