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性爱道德失范现象探析
2019-11-27刘海燕
刘海燕
网络性爱道德失范是指网络平台上所存在的性爱道德文化规范的缺失或悖反现象。网络性爱道德失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爱道德失范的过程机理及其矫治路径,有利于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进而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矫治网络性爱道德失范,需要研究网络性爱道德失范的动态形式,探寻其过程机理,开创矫治路径。
一.网络性爱道德失范的过程
网络性爱道德失范的过程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其一般的机理遵循着精神文化涣散、网络文化法纪漠视、网络文化行为放纵以及负面文化侵蚀的过程。
(一)文化思想与价值涣散。文化价值涣散的前奏曲是文化思想异化与文化价值涣散。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主体当前对一定社会要求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西方诸如“性解放”、“个性自由”、暴力和仇杀为卖点的不良文化思想找到了中国大陆网络文化中找到了卖场,人们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变革而进入大变革、大动荡的状态。集体主义、利他主义思想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不断交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傅铿就描述过中国文化失范的现象:“在市场经济浪潮和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涤荡下,中国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产生精神文化失范现象,从‘志于道’到‘志于玩’,从‘救世’到‘混世’,从‘志于学’到‘志于钱’,从‘敬业’到‘厌业’[2]。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文化思想异化、文化精神演化,进而导致文化价值涣散。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竞争条件下想急于求成的急躁、对学习、工作效果不满意的烦躁更加明显,在躁动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网络文化产品,必然带有躁动的消极印记。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与网络合谋,色情制品、性服务都可以在网上出卖,只要能吸引眼球,这使得网络文化成了一个五色杂陈的大染缸,良莠并存,网络发布的色情信息、淫秽信息也争得了一席之地。
(二)文化法纪漠视。先进文化价值涣散之后,如果文化法纪能够积极干预失范,那么失范也不会形成。由于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和法治运行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针对网络文化的法制体系和法治运行机制不健全,文化法纪往往被文化行为的主体——人,所漠视。北京某高校学生刘某创建色情网站赢得点击率进而赚取广告费,看重的是色情网站广阔的市场前景,光是在校大学生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男生)经常光顾淫秽信息网站,没有考虑文化“以文化人”的价值,考虑的是“以文化钱”,漠视的是不得传播淫秽色情内容文化产品的法纪,没有考虑虚假信息文化对他人的不良影响,考虑的是自己即将得到的广泛关注及其引起的自我心理愉悦。LiahGreenfeld,Eric Malczewski(2010)解析了失范形成的过程机理:“失范指向一种文化的不足状态;它是一种在不同的制度结构中,输送给接收者相互抵触的信息间缺乏统一协调的状态。”[3]这一过程描述同样有助于我们理解网络性爱道德失范。“民不畏死,法何足惧”的冒险心理以及“网络无禁区”、网民穿上了“隐身衣”,可以隔墙打人的错觉导致了对文化法纪的漠视,对文化法纪的漠视又导致了其文化行为的放纵。
(三)网络行为放纵。有了文化价值涣散,文化法纪漠视之后,就必然走向网络行为放纵。有大学生在观看了网络色情文化之后,就大胆尝试模仿实践,“观看”意味着一个人关注什么、对什么有欲求、渴望拥有什么权力、反观自身对比出什么结果,“模仿”是一种从众行为,而通过网络进行虚拟性爱交易的则非常普遍,如发布性爱视频或网上虚拟性爱或通过微信和专业交友软件发布性需求性息等,很多大学生因此误入歧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网络文化行为主体放肆地发布与先进网络文化悖反的言论、图片、视频,最终走向实质性的网络性爱道德失范——建造不良网络文化“景观”。当网络文化行为主体在网络上辛苦劳作的时候,绝没有想到自己不是在占有网络文化,创建网络文化,而是在走向道德失范的深渊。
(四)不良文化侵蚀。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人在创造客观对象的同时就面临着反过来被客观对象奴役的危险。网络报导北京某高校学生刘某上传了500多张淫秽色情图片到网络空间,创建了一个色情文化景观,“赢得”了两万多元的广告收入,同时也走进了罪恶深渊既是典型的案例。
二.网络性爱道德失范的后果与影响
网络性爱道德失范的动态形式是指网络文化接受、转换、创造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及其必然的后果走向。
(一)道德评判标准缺失与精神文化价值涣散
不良网络文化宣扬色情、赌博、吸毒、暴力、封建迷信、邪教信息等内容,对个体(尤其是处于叛逆期且缺乏是非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有极大的诱惑力,其渗透作用十分强劲,使得青少年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其思想观念。这些不良网络文化一经青少年接受,就会对其原有在父母师长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辛苦建构起来的积极正面精神文化价值观念造成冲击,过分强劲的不良网络文化渗透会使青少年原有价值观念涣散,原有先进文化理念弃置,进而产生不良行为。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结果表明:有70%的盗窃、抢劫等严重犯罪青少年是因为受互联网色情、暴力内容影响而诱发的。再以大学生性罪错的发生为例,不良文化信息在网络中密集传播甚至泛滥,很容易致使部分大学生社会道德观的迷惘,道德评判标准缺失,继而导致个人社会道德观迷失。以鼓吹一夜情、多性伴、乱伦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色情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性追求及性体验的平台。加之受西方强势文化的日益渗透,部分大学生在性与爱、性行为与社会角色等认知上出现偏差,愈加注重自我的感官享受和物质追求,继而质疑天长地久和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在个体层面上,不良网络文化的传播与接受给个体价值观念造成巨大负面影响,阻碍人的精神成长甚至矮化人的精神境界,进而影响其行为表现;在社会层面上,不良网络文化的传播与接受涣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进而使先进文化理念受到排挤和弃置,使社会风气受到破坏。
(二)非法网络文化实践与正常文化秩序搅乱
文化基本概念混淆是指很多个体没有认识到个人在网络空间发布的语言、视频、图片、动画,传播的思想观念对他人的影响,误把网络公共空间当成个人思想观点的跑马场,混淆了“越轨行为”与“行为文化”、“文化艺术”与“低俗文化”等文化基本概念。国家为了规范网络文化行为,文化部在2011年早就出台过《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其第十六条规定:“互联网文化单位不得提供载有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及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等十项内容。违反上述法规或其它有关网络文化的规律、法律、规则、纪律、伦理道德规范的现象即为网络性爱道德失范现象。由于针对个人的网络文化预防和惩处机制不健全,网络文化法律规制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网络空间并没有真正清朗起来。2016年春节期间,《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霸气媳妇回农村掀翻桌子》、《东北村庄农夫组团“约炮”》等假新闻的炒热即是例证。这些加剧社会信任危机,堆积负能量的网络假新闻,因网民的随意发布和转发而具有泛滥性。在错误观点与网络合谋,得到广泛传播,损害了党和国家机关的形象,削弱党的凝聚力,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文化是“以文化人”的事业,网络文化产品对人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文化概念的混淆带来不良网络文化实践,不良网络文化实践带来文化秩序混乱、社会进步的受到阻滞等不良后果。网络空间充斥的色情、暴力、反动、低俗内容,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针对大学生网络性爱道德失范现象,我们要创新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在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中,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三个有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模式,需要全社会调控机制的完善与建立,营造文明健康的性教育外部环境,强化高等教育体系中性教育课程的建设,提高家庭性教育在大学生性道德提高中的作用,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为大学生性道德失范的教育疏导创造良好的环境,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