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伦理学视域下《骨》主要人物的伦理选择

2019-11-27梁玉梅

文学教育 2019年32期
关键词:妮娜华裔安娜

梁玉梅

《骨》(Bone)是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的成名作,不仅是她个人,也是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作,曾获美国普利策奖和文学国家奖金等多种荣誉。小说《骨》以大女儿莱拉的视角讲述华人移民利昂一家人在美国的生活,关注第一代移民与他们在美出生长大的后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文学伦理学是借用伦理学对文学进行研究,主要是“一种研究方法,即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以及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读者、文学与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何为“伦理道德”?伦理的含义既是朝向对生活目标的追求,也是人面临的行为规范的要求。而道德是指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聂珍钊教授认为伦理学处理人世间的道德关系,而文学是对现实的反应,所以也与道德相关。“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从伦理的立场简单地对文学做出好或坏的价值判断,而是通过伦理的解释去发现文学客观存在的伦理价值,寻找文学作品描写的生活事实的真相。”通过分析作品中导致社会事件和影响人物命运的伦理因素,解释人物的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以更好的理解作品传达的伦理意义和文化意义。

一.《骨》的伦理线

“几乎所有的文学文本都是对人的道德经验的记述,几乎在所有的文学文本的伦理结构中,都存在一条或数条伦理线,一个或数个伦理结。”《骨》采取倒叙的手法,拨茧抽丝一层一层地揭开一部家族史背后的家庭关系和代际冲突。小说围绕大女儿莱拉的回忆展开,首先讲述二女儿安娜自杀后其他家庭成员的经历;而后聚焦于安娜刚去世时家庭的状况;最后回忆安娜自杀前家庭所经历的种种。小说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只是整个家庭的一个个片段,但是安娜的死却贯穿全文。叙述者采取这种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穿梭和转换的方式指引读者感受人物所经历的痛苦,同时也让读者不禁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后的真相产生疑问。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之国,所以建国初期,美国基本上是开放的移民政策。“从19世纪40年代末到是世纪末的五六十年内,华工,从开矿到筑路,乃至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他们都做出来巨大的贡献。”有着吃苦耐劳精神的华裔在那时是受欢迎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出现表面过剩的情况,由此美国政府在1882年颁布了《排华法案》,限制华工妻子和新移民入美,同时禁止华人与其他族裔通婚。《排华反案》的实施打破了华裔的伦理身份预设,破坏了华裔家庭正常的伦理建构。

小说中的梁爷爷,作为早期华人移民,被法律所禁锢,除了唐人街,他无处可去,也没有家庭。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引起的火灾烧毁了大批市民的出生档案。许多华人移民借此机会获得了美国国籍。他们还谎称自己在中国有“子女”并出售“子女”的公民资格。有些人通过购买出生证明顶替来到美国的人被称为“纸儿子”(paper son)。在《骨》中,主人公父亲利昂就是花五千美元买到美国的“纸儿子”,与“纸父亲”梁爷爷生活在一起,有三个女儿。母亲达尔西与利昂的婚姻没有任何感情基础。最终,母亲达尔西背叛婚姻,二女儿安娜自杀身亡,这些伦理悲剧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给人物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创伤。

通过以安娜的死为线索的伦理线的设计,作者伍慧明揭示了当代华裔美国人的伦理意识。华人移民所经受的排斥,让他们失去了原有的伦理身份,家庭原本的伦理秩序被破坏。这种伦理困境时刻影响着下一代华裔,影响着他们的伦理选择。

二.《骨》中主要人物的伦理选择

因为对在美国出生并长大的华裔而言,他们与他们的文化之根——中国已经在空间上被隔离了,但不同的个体身上对唐人街的认可程度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不同认同程度,有着不同的伦理意识,即影响着他们的伦理选择。

(一)固守传统的父亲利昂

父亲利昂,作为“纸儿子”,选择抛弃原本的身份,与自己的过去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完全割裂,靠着谎言编织的假身份来到美国。《排华反案》虽然在1942年撤销,但是华人被歧视的地位并没有被改善,利昂在美国辛苦劳作一辈子,工作都是低贱的,当过炒菜厨师、烤肉厨师、门卫、搬运工、服务员等。为了养家,他“没命的干活儿,一干就是两份、三份,白天夜里都不停,没完没了的加班。”尽管他非常努力,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最后发出“美国,是个充满了谎言的国家”的咆哮。他根本无法融入美国社会,对美国的语言和文化都感到陌生。最后利昂拿出全部继续与翁家合开洗衣店,仅仅五个月洗衣店就破产了,家人五个月的薪水和积蓄全部都被骗光。这也是导致安娜自杀和妮娜出走的原因,利昂深感愧疚和痛苦,选择再次离家。利昂不被美国社会接受,他也选择排斥着这个社会,选择读《中国时报》,对祖国文化传统无比怀念,内心渴望送梁爷爷的骨灰回中国。

(二)选择自我毁灭的安娜

伍慧明在小说中将三个女儿深刻地刻画成了典型的第二代华裔美国人形象,可三姐妹却有着不同的文化认同模式,体现了第二代华裔对文化身份的不同伦理选择。梁家三姐妹的故事,可以称为小说的情节主线之一。小说中反复提及安娜之死,却未直接说明安娜自杀的原因,而是通过讲述安娜自杀给家人带来的影响,来展现人物的伦理意识和他们的伦理选择。

二女儿安娜,作为小说的焦点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华裔在进行伦理选择时的艰难处境。安娜是父亲利昂和母亲达尔西的第一个女儿,聪明漂亮,善解人意。她十六岁时经历了因母亲出轨造成的家庭风波,在母亲请求父亲原谅时,安娜拉着母亲的手安慰母亲。虽然小说中没有明确交代安娜的死因,但能推断出爱情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翁·梁洗衣店开张后不久,安娜与翁家的次子奥斯瓦尔尔多相恋了。起初,两家合作愉快,所有人都非常支持这段恋情。然而,在奥斯瓦多的父亲骗走了利昂一家的财产和信任后,利昂对翁家充满了恨意,不再支持安娜与奥斯瓦尔多的感情并以断绝父女关系来威胁安娜与奥斯瓦多分手,可安娜与奥斯瓦尔多的关系并没有受到影响。安娜承受着父亲的责骂,最后选择离家与奥斯瓦尔多在一起,可她无法心安,“安娜告诉过我她在唐人街以外的感受。她从来没有觉得舒服过,即使是和奥斯瓦尔多的那帮朋友在一起;她从没有认为自己真正的融了进去。”所以,安娜既不被父母理解,也不能融入爱人的圈子,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长时间精神上的孤单无助,内心里的矛盾情绪压垮了安娜,她最后选择跳楼,用这种自杀的方式逃离这一切。安娜被迫做了多重伦理选择:父亲与母亲、孝道与爱情、家庭责任与自我身份建构。可她最终无法解开这些矛盾,也正是这些矛盾一步步将安娜逼入绝境。总之,安娜试图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伦理选择,却未能成功。

(三)选择彻底逃离的妮娜

小女儿妮娜与姐姐安娜不同,虽然也受到父母的影响,但妮娜更愿意趋向于美国文化和社会。在洗衣店破产之后,利昂一家都被阴郁笼罩着,妮娜不愿意忍受这种氛围选择离家出走来到纽约。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妮娜不屑一顾,也无法理解中国式女儿身上应有的孝,她总是与父母争吵,与他们针锋相对。她甚至责怪父母,“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也不想走进我们的世界中来。我们得一直生活在他们的世界中,而他们连一点点都不能改变。”妮娜生的漂亮,有很多男朋友,崇尚性自由,她不理解堕胎在父母看来是件羞耻的事。中国式的家庭观念在安娜眼里也是淡漠的,在安娜跳楼后,姐姐莱娜打电话问她什么时候回来参加葬礼,她竟说不知道,最后参加葬礼时却穿着红色衣服,这一切都说明妮娜已经与其传统伦理身份的决裂。她的伦理选择是希望通过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来淡化自己的华裔身份,进而逃避华裔身份这个现实所带来的一切痛苦与矛盾。

(四)选择兼容并蓄的莱娜

而大女儿莱娜的选择不同于她的两个妹妹。作者将莱娜刻画成一个善于进行跨文化对话的华裔新形象。她并没有固守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没有完全美国化。一方面,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比如孝顺和宽容。在安娜自杀后她选择搬回家照顾母亲,努力去理解父母;另一方面,她身上也有明显的美国性,如崇尚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与男友未婚同居,结婚先斩后奏,甚至与父母顶嘴,在这一点上,她跟两个妹妹一样叛逆。但她在走出妮娜出走和安娜自杀的悲剧后,莱娜开始反思,并逐渐开始理解父母,理解他们的文化,她意识到正是不同的语言、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才造成了与父母的隔阂,并学者聆听父母的心声。“我了解到妈只是太寂寞了。她想要的不过是有个可以听她说话的人。我学着去听,直到我知道她需要的是什么,然后再对她说她愿意听到的东西。”她选择在学校里当社区关系联络员,主要是负责在学校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她的这份工作选择也说明了她已经从自己的家庭变故中领会到了理解和沟通的重要性。在这份工作中,她扮演者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莱娜虽然也遭受着多重伦理身份下的矛盾,但是跟妹妹妮娜不同,她并没有完全摈弃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像妹妹安娜一样选择毁灭自己,莱娜通过不断修正自己的身份,选择理解饱受歧视的父母和祖父,尊重他们身上的传统的中国文化,并能灵活地游走于中西两种文化之间。

三.小结

综上所述,小说《骨》借安娜之死,探讨了华裔美国人对于中国文化所采取的不同的伦理选择。文化的隔离给华裔们带来了痛苦和困惑。父亲利昂和他的三个女儿对这种痛苦和困惑有不同的表现,展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伦理选择。

猜你喜欢

妮娜华裔安娜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安娜作品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林安娜 茶油飘香 绿色扶贫
淘气鬼妮娜
对自我的超越:影片《黑天鹅》解读
《黑天鹅》:自恋与完美的达成
毛绒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