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控好仿写“弦” 弯弓似明月
——小学语文课堂仿写策略的优化

2019-11-27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4期
关键词:小丘含羞草习作

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杨 柳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行,阅读与写作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上密不可分的教学内容,学生从阅读中习得写作方法,在写作中展现阅读能力。著名作家曹文轩说过:“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写作是一支箭,阅读是一把弓。”的确,在读写的“弓”和“箭”之间,“仿写”作为拉弓搭箭的一根“弦”,一直为广大语文教师所钟爱。因此,只有优化策略,控好“仿写” 之弦,有效开展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一、弦张:链接生活体验

温儒敏教授曾提出:读写结合,广泛阅读,适当练写。崔峦研究员也强调要读写结合,读写贯通,以读促写,不能读写分家。诚然,教材内容是习得写作方法的“一个例子”,但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把阅读的文本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缺乏与之链接的生活体验,再好的“例子”也难以锤炼出优秀的习作。因此,我们要结合教材的文本特点,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出发,努力“弦张生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料可写,仿出自我”,习得表达方法。

例如,《全神贯注》一文中有这么一段:“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作者通过神态、动作的正面描写和时间流逝的侧面描写表现出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样子。如果让学生仿写这段话,就需要把仿写的“弦”张开到学生的生活实例中,链接生活体验,顺利发出写作之“箭”。

镜头一:出门前精心化妆的妈妈。镜头二:沉迷在手机游戏中的伙伴。引导学生先模仿例段描绘这两个镜头,领会表达的要领后,辐射学生的生活记忆,原来这样的表达方法还可描写:看球赛的爸爸、科学课上做实验的老师、绣十字绣的奶奶、邻居爱“广播”的阿姨……生活实例的再现不是为了完全呼应例段,而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体验,回归生活,有效落实仿写的教学价值——机械地为仿而仿毫无意义,只有将阅读中习得的表达方式方法与多彩的生活相结合,才是有效的读写结合。

二、箭指:挖掘多元价值

文本段落的仿写不是简单机械的生搬硬套,要依托学生固有的学情给予更多样的选择和多元的引领,让“仿”中有思考,“仿”中有层次,“仿”中有创造。例如课文《草原》有这么一段话:“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从景观看,这是描写草原上的美景,以此方向引导,学生仿写出:“正是晚霞满天,云朵是红的,天空也是红的。归巢的鸟儿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远去的影,似在告诉人们天色已晚,快快回家。”从修辞手法看,这一段运用了恰当的比喻,以此为方向,学生又仿写出:“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无边的碧海里飘动的点点白帆。”从表达的效果看,这种简洁的句式体现出一种动态美,学生还可仿写:“春天的花丛是蝴蝶的世界,听不见声音,却让你看见热闹。看,它们一会儿上下翻飞,一会儿又停在花瓣上扇动翅膀,那活泼欢快的样子,都像是在演奏春之歌的精灵。”到底选择哪一方面让学生仿写,完全看学生的基础和表达的需要。这种多元价值的挖掘,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们要关注所仿文段的多元习作价值,从材料的选择、内容的指向、语言的色彩、情感的抒发、句段的框架等多方面对仿写进行指导,触发学生动笔的灵感,找到读写结合的激活点,这不失为控好“仿写”之弦的另一有效策略。

三、催发:激活习作动机

窦桂梅老师说过:“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习活动。”而我们仿写的训练方式,则往往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成了“被动的强加”,因此,课堂上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只有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时,仿写才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

实践证明,习作动机的激发有两个要素:

一是创设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我想说”,因为“内部的表达欲望是表达能力形成的出发点”。例如教学老舍的《猫》一文中:“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课堂上就有学生提出:“真有趣,我们家的狗狗也是这么古怪。”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是吗?狗狗怎么古怪?”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地成了学生进行自主表达的“窗口”。话题打开后,学生聊到了自家的仓鼠、乌龟……甚至还提到不浇水反而开得更好的兰花。学生畅所欲言,急于提笔。文中的事例,映照学生感受得到的事例;文中的声音,映照学生曾经听过的声音;文中满怀的喜爱,映照学生心中的喜爱——“古怪”虽然还是“古怪”,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仿写出来的文段本身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意义,是学生想“写”的话,是文本阅读和习作链接的个性表达。

二是设置开放的读者对象,让学生“想对他说”。长期以来,小学生动笔都为“老师”而写,呆板无趣。如何让学生在仿写时有自己的表达呢?某三年级学生学完《金色的草地》后写的《含羞草》片段,很有启发:“我们家的‘小可爱’——含羞草,你真是太有趣了!看,你张开的时候就像一把蒲扇,叶子一片一片向四面展开。我用手摸了一下,你就合拢了。你合拢的时候,就像我的小拳头,缩得紧紧的。难怪人们把你叫含羞草。张开的时候像蒲扇,合上时像拳头。哈哈,你是多么有趣的含羞草!”从课文中的蒲公英到含羞草,其间有着怎样的感受和构想?我认为这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学生把含羞草当作倾诉与观察对象的结果。因为开放了读者对象,学生的习作动机一下子被打通、激活,仿写的语流畅通无阻,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使习作思维激荡、灵感勃发。

综上所述,教学中,在读写的“弓”和“箭”之间优化策略,控好“仿写”之弦,便可期“弯弓似明月”,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小丘含羞草习作
“学教评”一体化:把握评价导向,把脉阅读教学
“登堂入室”闹笑话
含羞草
含羞草为什么害羞?
退化
含羞草
加速度降落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