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提升阅读能力
——基于儿童类属化阅读的实践探究
2019-11-27江苏省常州市朝阳新村第二小学
江苏省常州市朝阳新村第二小学 朱 媛
所谓类属化阅读,是将阅读活动中获得的案例文本信息归入一定的“类属”之中,使案例文本信息的“个”在这个“类”的层面上形成联系,或者将若干“个”的案例文本信息进行归并,形成新的“类”及类属关系,促进阅读认知结构的形成、成熟、裂变及新的生成,从而提高阅读效率,使“信息处理、策略运用、认识深化统一”。
类属化阅读就是教会学生由例及类,提高独立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一篇篇课文实例学会阅读,在阅读中通过对照比较、寻找发现相似点,这样通过类属化阅读,掌握阅读规律,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一、同体裁的阅读教学
对于同体裁的文章,需要让学生感知鲜明的文体特点。以苏教版语文六上第二单元 《船长》《爱之链》两篇小说为例,小说阅读教学重点多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环境描写、主题表达、语言妙用等方面,这些可以和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整合起来。《船长》一文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品读人物语言或对话,感受一位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哈尔威船长;《爱之链》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文中的环境描写,如“破汽车”“黄昏”“寒冷的天气”等烘托出乔依内心的凄凉以及乔依家境贫穷……在初步感知这些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着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拓展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此文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穷人虽然生活贫穷,但内心善良、勤劳的品质”。这一核心价值可与“文化”和“审美”素养结合起来,形成丰富的教学价值。
另外,在小说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碎片化的场景中把握内在的逻辑,并与“思维”素养相结合,形成新的教学价值。在教学《穷人》中,文中有多处人物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和语言对话。虽然家庭贫困,孩子没鞋穿、没菜吃,但这对夫妻却很勤劳,家里“干干净净”“食具闪闪发亮,白色的帐子”,即使是这样的生活环境,夫妻俩一点也不犹豫地选择抚养邻居西蒙的儿子。引导学生从单一地品读某一处环境或心理描写延伸到整体思考,深度分析,从而走进文本与情节深处,在全面把握人物情感、心理与性格的基础上,提高深度鉴赏小说人物的能力。
二、同主题的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主题”为中心,整合本单元课文,并适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开展“大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苏教版四上第三单元是写景抒情单元,以《泉城》为例,笔者进行了同主题、同体裁的拓展阅读——《趵突泉》。核心价值在于学习语言文字,从中感受大泉的壮美、小泉的趣美,并感知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亲切活泼的语言风格,并与语言和审美的核心素养相结合。
同样写趵突泉,《泉城》和《趵突泉》都写出了泉水的特点,不过《趵突泉》具体描写了冬天的趵突泉给人带来的神秘感,内容更丰富,语言也更加具体生动,“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没日没夜地冒,冒,冒”,写出了泉水的不知疲倦、充满活力的特点,让人感受到趵突泉旺盛的生命力。
此外,笔者还补充了历朝历代史书对《趵突泉》的记载:早在3500多年前,就有文字记载趵突泉。1400多年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写到趵突泉:“觱(bì)涌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900多年前,北宋《齐州二堂记》中第一次出现趵突泉的名字:“有泉涌出,高或数尺,其旁之人曰趵突之泉。”100多年前,清朝刘鹗的《老残游记》中这样描绘趵突泉:“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三股水均比吊桶还粗。”
这几段文字不仅让学生深刻感知到趵突泉旺盛的生命力,也让学生感知同样是描写趵突泉,现代文、白话文、古文三种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诗人在表达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从而习得语言的熏陶。
在类属化阅读中,学生充分感知趵突泉的特点,这样以一篇带多篇,达到深化这一专题的认识。
三、同作家的阅读教学
有一些作者的文章特别受儿童青睐。如金波老师的作品,有曾被编入苏教版教材一下的《晨光》,现行苏教版三上的《做一片美的叶子》,以及部编版教材一下的《树和喜鹊》。我们就可以以金波的作品开展类属化阅读,选择他的诗集《让太阳长上翅膀》《乌丢丢奇遇记》《追踪小绿人》《自然笔记——昆虫印象》等进行阅读。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整本书脉络等。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深入感受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之间丰富的情感,也能发现作者写作的“密码”。将作者作为阅读的起点,让学生关注作者新作品的诞生,为后续的继续阅读做铺垫。
当然,类属化阅读不仅局限于同主题、同题材、同体裁、同作家的阅读,还包括类似阅读方法的归类阅读、同一纬度的归类阅读等。在类属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文体意识,引导学生感悟不同的语言风格,探寻不同的表达技巧,迁移运用语言艺术,让学生进行整理、提炼,体会文章的表达艺术,让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情趣、品德修养等各方面素养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