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习作素材,让学生言之有物
2019-11-27⦿陈慧
⦿陈 慧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占据学科教学的核心地位。教学中,抓实习作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学会写作,同时通过习作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必由之路。对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教师要从素材的积累入手,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并学会运用语言文字交流和表达,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但目前来看,许多小学生不会习作,经常出现“眼看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这也是习作教学的难点。探究其原因,学生提起笔来,没有素材可以书写,而素材就是习作的直通车。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贴近生活,走出书本的约束,从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让他们从积累的素材中知道写什么,怎么写等。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去寻找和捕捉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言之有物,敢于抒发自己所思所想。
一、创设习作情境,关注情感体验,捕捉习作素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说:一个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习作便是学生自主创造的体现。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习作的心境,他们会感觉习作有意义,有价值,能够写出自己的心声,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会感觉到这是一件乐事,这样他们会自然的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习作过程,对习作充满激情,欣然提笔作文,这样的文章不仅真实,更有自己的独特的想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其自然地记忆,自由地联想,敏捷地展开思路,流畅地表达,可以有效减轻小学生对习作的恐惧感,大大提高了习作的成功率。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创设习作情境,捕捉熟悉的写作素材,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丰实的情境,激发并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感受,促进学生习作生成,提高习作的质量。例如:低年级阶段,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内自主阅读教学时,学生阅读了《假如》这一篇优美的儿歌,他们不仅体会了小作者的爱心,还自身沉浸于这样的情境氛围之中,他们面带笑容,此时,我捕捉到了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了美好憧憬的眼神。于是,我们可以顺势而为,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愿望,将他们的话匣子打开:他们不绝于耳,互相述说着:“假如我……”他们完全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条件的束缚,说出了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期盼。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想画一片瓦蓝的天空,我们生活在大海边,平时的生活再也不会有雾霾,看到的是蔚蓝的大海,天天晚上都可以看到数不清的星星……”还有同学这样述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想画很多的钱给妈妈,这样妈妈就不用为了赚钱而远离我了,我们就可以天天和妈妈在一起了……”
也许这些想法,很多教师觉得不可思议,但体现了学生的真实性,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真实的素材就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抓住这些有价值的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产生联想,让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就能使学生言之有物。
二、走进熟悉生活,参与实践体验,丰富习作素材
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是习作的重要源泉。正如叶老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利用这些生活实践,并将之提炼为学生的习作素材,充实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拓展学生的习作空间,并将之转化为自己想要表述的习作素材,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因此,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这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心中要有大语文的观念,正如“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利用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充分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导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时刻留心生活中的人或事,通过自身体验与实践,这就是平时的写作素材。
(一)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学生素质发展的基础。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丰富和积累习作素材。比如每年学校都会在儿童节、国庆节、元旦等这些传统节日,也可以利用学校开展的体育节等节日里组织相应的文体活动,学生在参与丰富的活动过程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并将之演变为写作素材,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学中玩,玩中学,写中乐,引导学生捕捉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社区,工厂等,通过开展课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通过调查报告,资料收集整理,促发学生主动积累写作素材,动笔将之积累下来,形成写作素养。例如,我校每年都组织师生去春游,让学生带上自己的小本子,采集自己喜欢的标本,再随时记录下当时采集的理由。通过实践与所思,将自己的心理活动,经历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回来后开展写作训练,印象深刻,学生有话可说。事实证明,学生一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思维也会异常的活跃,体验也深刻了。这样,习作就如同记录自己的心情一般,谁还能说习作难呢?
(三)养成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的良好习惯。生活体验与感悟是在特定的情境活动中有感而发,自然而然生成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特定情境,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并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引导他们留心观察,家庭生活中的小事,社会生活中的杂事,时时处处都是写作的素材。学生利用这些素材,创造性的将素材加工成一篇佳作,学生一定很有成就感。因此,让他们尽情地享受生活,并激发学生主动体验感悟生活,将自己的感悟作为写作素材,不仅表现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还使得学生言之有物。
三、利用整合学科,关注个体差异,获得写作素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科本位早已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注重学科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机会,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让他们在各类异彩纷呈的学科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教师要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学科整合中,抽象学科知识,把各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进行适当的整理和补充,拓展习作素材,夯实写作基础。比如,将劳技课中的折纸、剪纸等小游戏写成说明文;在体育课中的抱球跑、接力比赛等活动写成记叙文;将音乐课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写成小散文等;将科学学科的实验活动中写成调查报告。这些都是重要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习作训练。在整合不同学科的写作素材的过程中,也可以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互补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差异,从而有效提高写作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
总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习作训练,并采用多样化的手段,积极开展习作训练,遵循习作教学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用心发现生活蕴含的习作素材,从而拓展写作的资源。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去留心发现,善于捕捉,乐于积累,习作创作中就一定能达到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同时,教师要兼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学生有差异的能力互补起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就能引发学生的共性。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类别的学生材料积累大量的习作素材,提起笔来有话可说,才能随意运用素材开展习作训练,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