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而不合则失真:《一堂节外生枝的语文课》评析

2019-11-27周国瑞

文学教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麻将语文课细节

周国瑞

我这当过中学语文教师的人通常都会对反映校园生活的文学作品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遇到与本学科相关的校园文学作品,就更是情有独钟,深入研读,以期从中获得某些启示来改善自己的的课堂教学工作或作文指导方法。例如下面这篇——

一堂节外生枝的语文课

长歌采薇

我满怀激情地导学着胡适的《我的母亲》,末了,用粉笔板书了文中的一句话:“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让同学们体会这语句中饱含的感情。短暂的沉默,我又问:“你从母亲那学会了什么?”先解决这个问题。

“我从母亲那学会了搓麻将。”A学生小声地说。我很震惊,是说他不遵守纪律,太轻狂了,还是不尊重母亲,不理解母爱了,还是……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句话已在第二排的学生中传开了,很快前后排的同学中也传开来,学生似乎对A的话很感兴趣,并议论起麻将来。我想,我的第二个问题跑题了,原想调动一下学生的情感,却不曾出现如此意外,此时,我是呵斥制止,还是提示学生要向好处想呢?强制性的让学生回头,多是不好,覆水难收啊!我竭力思考这其中的原由。

A生脱口而出的回答,告诉我这可能也是他的实情吧。但学生们主动地参与也告诉我:这可能也不是一个特例呀!对于麻将文化,我向来是不知可否,麻将桌上的尔虞我诈、挑拨离间、恶语相向不在少数。乐此不疲,玩起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的也是大有人在。平时工作之余休闲一下放松情绪,联系感情,应该也是可以的吧。但危及到学生可不是一件好事情,麻将的诱惑力实在太大。让学生正视母爱,正视麻将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

学生们还在交流着寒假里父母搓麻将的事,甚至还有的同学大谈自己的参与,那一句句话,在我,却是如坐针毡。而此时下课铃声响了,我大声说:“同学们,你对麻将很感兴趣吗?那我们今天上一个连堂,交流一下你对母亲,对麻将的看法好不好?”“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也安心了,一定得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我迅速拿起粉笔板书了一个话题:“母亲的苦与乐”。分小组讨论。学生的眼睛瞪着黑板发愣,“不是谈麻将吗?”有学生问。我笑了,“这‘乐’中不就有麻将么?”学生开始了讨论。

不一会儿,声音来了,一组先说:“小时,我不懂事,但我认为,母亲是很艰难的,生我,养我,把我们拉扯大,如今,还要承担我们的一切需求,我爱我的母亲。”热烈的掌声响起来了,“我很感动。生活中,母亲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曾有一次,母亲煮饭晚了,我很气愤,掉头去了学校,母亲却给我送来了热腾腾的饭菜……”这是一组的小梅,说着竟落下泪来,掌声淹没了她的泪水。

二组的声音来了,先前的A生说:“我的父母在外打工,今年过年才回来,母亲坐在麻将桌前眉飞色舞,难得的相聚,我总粘着母亲,自己也学会了搓麻将。”看那一脸的沮丧,我请了二组一位同学对A生的话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搓麻将不是一个好事情,应以学习为重。父母在外辛苦一年,回家了,在麻将桌前快乐,可以理解,但不顾及孩子,沉迷于麻将,我以为这不对……”

三组的学生躁动起来,我赶紧让三组的说话:“哪有说父母坏话的,你忘了是谁十月怀胎,生下你吗?你忘了学过的《游子吟》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崇高无私,母爱博大无边,美国的一位总统曾说,‘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世界上的母爱应该是相通的,我爱我的母亲,我想我的母亲,虽然她现在不在我的身边……”孩子那真挚淳朴的话语让我几欲流下泪来,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我侧过身,仰面看了看窗外。窗外正春雨绵绵。

四组的学生也发言了:“如果我给母亲打分,应该在99分以上,生活中虽有N个母亲或是父亲喜爱搓麻将,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说母亲不好。不过,只顾搓麻将而忽略了一年难得的一次和子女交流的机会,可惜。”又一位学生说:“对,我们要正确认识母亲打麻将,母亲难得的一个长假,和邻里玩玩麻将,增进感情,活跃过年的气氛,但我们学生可不能整天围着母亲转,更不能参与打麻将。我们有寒假作业呀,我们要自律,打苍蝇打蚊子可以,不能打麻将。”一席话,学生都笑了,我也笑了。

最后,我用手指着先前板书的胡适的那句话说:“同学们,我们一起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地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敬重之情的句子朗读一遍。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摘选自网络“槐荫论坛·槐荫学苑”)

大家浏览了上面的文字,如果不进行深入品读的话,很可能会把这篇《一堂节外生枝的语文课》看成是一篇“语文课堂教学实录”。若从表面上看,它也的确非常像一篇“语文课堂教学实录”,而且从网上的许多跟帖者所发的感慨或点赞来看,不少人对这“一堂节外生枝的语文课”信以为真。但我之所以把《一堂节外生枝的语文课》看成是一篇虚构的校园文学作品而非一篇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实录”,主要是因为它高于生活——即在文中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显露出了明显的人为设计和过度“巧合”,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情节发展过于顺畅而一点不像是“节外生枝”。因此,我认为应当把它看成是一篇经过了艺术提炼、艺术加工的校园文学文学作品,而不能把它视为一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课例报告。

我不否认这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突然冒出“节外生枝”的问题完全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过;也不否认我们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能够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因势利导地把临时“生成”的课堂推向高潮。但在这篇《一堂节外生枝的语文课》的作品中,由于某些细节的安排过于“巧妙”了,反倒显得这“一堂节外生枝的语文课”不够真实。一言以蔽之:这篇作品既“巧”在细节,也“拙”在细节。

作品中的老师“我”(注:此处不能同作者本人划等号),在第一堂课(以区别于后面还要出现“一个连堂课”)的后半部分,按照一般语文课的教学常规,是到了拓展延伸的环节——即由课内学习转向课外思考,联系学生思想与生活实际,来运用、消化、巩固本课所学习的有关内容(如思想感情、观点态度、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等)。所以,这时老师“我”向学生提了一个与该课《我的母亲》教学内容联系很紧且非常顺理成章的问题:“你从母亲那学会了什么?”在常理下,学生的回答一般是不会出现什么偏差的。尽管可能会出现多种多样的解答,但是“巧”的是,第一个学生A的回答一下子就把问题开门见山地引向了“节外生枝”——“我从母亲那学会了搓麻将”。其情节的推进,矛盾的展开,都似乎太突然、太顺畅了,几乎容不得老师“我”再从其他学生的回答中,选择最符合本课内容学习的观点来发挥、来点评,以水到渠成地小结课文,结束本课教学。由此,我推断这只有在文学作品中才会有这么“巧”的事。

我承认作品中的老师“我”对处理课堂上的这个“节外生枝”的问题是充分体现出了教学智慧的。老师“我”迅速拿起粉笔板书了一个话题:“母亲的苦与乐”。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的眼睛瞪着黑板发愣,“不是谈麻将吗?”有学生问。老师“我”笑了,说:“这‘乐’中不就有麻将么?”显然,老师“我”在这里运用了一种类似偷换概念的方法。如果不是早有准备,“巧”作安排,能这么应变及时、处置坦然、掌控自如吗?由此,我推断这只有在文学作品中才会有这么“巧”的事。

特别是在后面的“连堂课”中,班上所分的四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更是一个小组一个角度,一层讨论一层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地连接上了老师“我”在第一堂课将要收束课文时准备朗读的:“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感人的场面,把“一堂节外生枝的语文课”推向了高潮。由此,我推断这只有在文学作品中才会有这么“巧”的事。

其实在从事过学校教学或管理工作的人的眼里,以及对文学创作基本规律有一定了解的人的眼里,都不难看出作者所记叙的“一堂节外生枝的语文课”,实际上是撷取了“两堂”语文课(并且是两堂不同课型类别、不同教学目标的语文课)上的一些做法,并把它们合成到“一堂”语文课中去的。创作者试图通过运用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化”手段,来“巧妙”营造叙事性文学创作中常有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虽然其创作动机无可指谪,但是其艺术效果则似可商榷。

我认为,在文学创作中恰当地运用“巧”是必需的,但也千万不能忽略了“合”——即不能违背生活的常理与逻辑。勿庸置疑,“巧合”在叙事文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巧合”作为一种表现手法,与象征、对比、正侧结合等等表现手法的作用一样,它是通过一种人为的刻意来建构故事、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巧合”的外在形式是“巧”,即要出人意料之外;“巧合”的内在基础是“合”,即要合乎情理之中。所以,一方面,“无巧不成书”——没有巧合就难以完成艺术作品的构思;另一方面,“太巧难动人”——如果过份或过多地借助巧合来进行艺术构思,则会削弱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作品中,当老师“我”想把问题解决在当堂,而时间又不够,于是果断地决定再上“一个连堂课”时,居然不向学校教务处请示,也不同下堂课的老师打商量。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这上课的老师“我”可能还兼任着学校的校长或书记,那也不能带头打乱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是吧?再拿“连堂课”中的四个小组分组讨论环节来看,如果作者能够再适当地交代、铺垫一些必要的教师引导过程与细节描写,那么这“一堂节外生枝的语文课”的推进是不是显得更自然些?对文中这位充满教学智慧的教师形象的塑造是不是更完美些?

另外,对于这堂语文课上所发生的“节外生枝”——因为学生没有顺着老师所提问题的思路走,从而迫使老师临时改变教学方向和教学策略,我们也可作客观的、辩证的分析评价。若从汲取教训的角度来看,表明文中的这个老师对所讲授的教学篇目《我的母亲》的钻研欠深入,事先对班上的学情(学生的家庭、以及学生对社会上的某些热点问题的看法等)尚了解不够,因而一遇到学生没有顺着老师所提问题的思路走就觉得是“节外生枝”。若从学习经验的角度来看,表明文中的这个老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他能根据课堂上学生没有顺着老师所提问题的思路走的突发“节外生枝”情况,灵活而及时地调整了教学方向和教学策略,紧紧抓住一学生“从母亲那学会了搓麻将”的既非标准性、又不那么有正能量的答案,去因势利导地在全班学生中开展讨论,以厘清是非观念,重新感受母子间的亲情,从而紧扣了课文《我的母亲》的教学主题,达到了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教书、而且育人的目的。也就是说,在第一堂课上出现的学生没有顺着老师所提问题的思路走的情况,可看作是“节外生枝”——因为它不在事先的课堂预设之内;而在第二课上出现的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分组展开热烈讨论的情况,则不属于“节外生枝”——因为它全在教师的引导掌控之中。

综上所述,这篇《一堂节外生枝的语文课》既“巧”在细节,也“拙”在细节。因为从细节上最能看出生活逻辑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这生活逻辑具体反映在学校里,首先就是要符合教学常规(即一个老师不能在不得到学校教务处或年级组批准的情况下随意加上连堂课,因为国家教育部对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如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各个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都规定有具体的周学时和课时数,不得随意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其次就是要符合学校实际(即一个老师要加上连堂课需征得下一堂课老师的同意,因为临时挤占别个老师的课会影响别个老师的教学工作量的完成,需要与下一堂课的老师协商调换课程);第三就是要符合教育规律(即一个老师加上连堂课是临时起意的,是根据上一堂课中的突发情况和所生成的新问题而采取的一种应变策略,尽管它展现了一位优秀老师的教学智慧和实践胆略,但即便这样,也应需要一点时间来重新调整教学目标、思考教学步骤、选用教学方法,以避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否则,就违背了生活逻辑,就失去了合理性和真实性,从而被懂教育的人看成是笑话或者神话。因此,无论是生活的真实还是艺术的真实,都要求创作者既要注意构思巧妙又要注意细节合理——“巧”而不“合”的细节或情节,都会影响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和削弱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我希望通过对这篇作品的评析,能对那些喜欢进行校园文学创作的朋友有一点启示或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麻将语文课细节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中国麻将走红国外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细节取胜
“麻将迷”妈妈
时尚细节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