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说理性文章教学充满理趣——以《学与问》为例
2019-11-27江苏省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舟山实验小学
江苏省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舟山实验小学 陈 辰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上有一篇说理性文章《学与问》。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多篇说理性文章,如《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等,对这类文体并不是很陌生。所以遇到《学与问》这篇文章时,学生能比较正确地找到文章观点,并读懂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下文笔者就近期所上公开课《学与问》,浅谈如何上好这一类说理性文章。
一、纵观全文,抓住论点
从课题可知,《学与问》这篇课文就是从勤学和好问两个方面谈自己的观点的。文章中心论点显而易见,“勤学好问”。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中外两个事例,揭示了“学中问,问中学”的道理,希望能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好习惯。学习一开始,为了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观点,我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本文的观点。六年级的学生不难找出三句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这时一位学生就产生疑问了:之前学的说理性文章都清楚地表明了一个观点,这篇文章却稍有不同,它所提出的观点并不是很明确,它是有所侧重的,我们需要斟酌辨析。文章一开始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可接下来的文章却重点强调了“‘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所以,这篇文章与其他的文章有所不同。这篇文章中,作者并没有把“学”与“问”放在平衡的位置,而是重点谈了“问”。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的认知思考“学”和“问”哪点比较重要,学生对于“学”的重要性都了解清楚,且能说得头头是道,所以我就顺水推舟:“平时我们经常强调‘学’的重要性,这点我们已经都清楚了,所以文章不需要多叙述了,而是要重点叙述‘问’。”这样的设计,教师不仅让学生关注了课文的侧重点,更启发了学生为什么文章会有这样的侧重。这时,教学活动其实已经触及了说理的智慧,即别人已经知道的少谈,别人有所忽略的多谈。
二、研读事例,学会说理
在研读哥白尼的事迹时,我让学生就课前的预习讨论交流关于哥白尼的资料,让他们知道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让学生在精读事例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他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和他小时候的这些习惯是分不开的,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作批注,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说理性文章内容理解起来对学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抓住重点字词,从“经常”感受到哥白尼思考问题之多及提出问题之多。教学“缠着”时,让学生做做动作,体会哥白尼对求知的一股韧劲,对问题的不懈探求。学生通过这样的理解,自然而然地体悟到哥白尼爱问的特点,当然也真正认识到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俗话说:“人不学无以知,人不问无以明。”当然,哥白尼的成就可不是光靠问获得的。不能光会问,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那提出的问题可以怎么解决?以此引出第三自然段的学习,第三小节也是为了说明问的重要性。如果说第二小节是在摆事实,那么第三小节就是讲道理,这两小节是层层递进的。在研读沈括的事迹时,我让学生在熟读《大林寺桃花》这首诗后思考:为什么沈括在一问却没得到答案后,没有继续再问妈妈呢?让学生抓住“兴许”体会沈括妈妈并没有给沈括确切的答案,后来他仍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最后在山上才终于明白同是桃花,开花时间却相差甚远的道理。这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沈括“坚持不懈”的求知精神,从而理解这一部分的观点:“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三、事例对比,发现特点
1.一致性
纵观小学语文课本,五篇说理性文章都运用鲜明的事例来论证文章的论点,有的是正反论证,有的是正面论证。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在理解两个事例的前提下,总结出事例分别所要证明的观点,这样作者所要论证的三个内容便明显地呈现出来了,这样层次分明的事例让我们感受到了“问”的重要性,明白了该怎么“问”,什么时候“问”。讲解完两个事例后,我向学生提问:两个事例能否交换位置?学生也发现了两则事例是呈递进的关系,位置并不可以调换。这也体现了说理性文章的语言特点——准确严谨。最后,顺着作者的观点递进,学生也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的两个事例都是从正面论证文章的观点,由此学生得出的观点是,本篇文章两个事例所要论证的观点是一致的。
2.典型性
紧接着,我马上抛出问题:“课文为什么不选身边的事,而是选中外名人事例?”学生有前面几篇说理性文章的基础,所以不难说出这两个事例选取的是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典型事例,因此这两个事例就更具有代表性,代表着这篇文章所要阐述的观点,所以这样的选择使文章的说理更有说服力,更具权威性。
3.简洁性
说理性文章事例的叙述和平时的记叙文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这类文章的事例一般是从主人公角度叙述,同时只叙述事例中与论点紧密相关的情节,其他情节一概删除,哪怕这个情节再感人。但太“简”也不行。不问青红皂白,只概括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将与论点紧密相关的情节删去则简而不明。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两处环节,让学生自主发现说理性文章的语言特点。
正因为说理性文章的文体特点,决定了这类文章独特的教学特征。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的教材中,说理性文章只有寥寥几篇,却可以让学生学习其充分的论据、精练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性。所以我们在教授这一类文章时,一定要明确它的文体特征,不能上成记叙文或故事类文章。要把事例和事理巧妙结合,让学生在明确观点的前提下,理解所举事例,知道事例选择的缘由,学习论证,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到说理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