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中的文脉与浪漫
——东余杭路幼儿园设计实践
2019-11-27易恒
易恒
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 幼儿活动室
业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
建设地点:上海市虹口区通州路355 号
建筑设计: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人:易恒
项目经理:成华、张昱、王燕
方案设计:易恒、樊晨、梁丹、凌雨
扩初和施工图设计:易恒、陈北英、乔旭海、樊晨、冯磊(建筑)吴乐宁、刘浩文、韩丁(结构)成华、赵凌燕(给排水)何小兵、阮丽君、徐洪磊(暖通)陈昱翔、江越、王燕(电气)
用地面积:7 766m2
总建筑面积:6 999m2
设计时间:2015.09~2016.12
建成时间:2018.05
图片版权: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 项目概况
东余杭路幼儿园项目系原创办于1956年的东余杭路幼儿园校园更新搬迁工程,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通州路355号,距老校址东汉阳路453号(即东余杭路420号)约1km。项目总用地面积7766m2,总建筑面积6999m2,基本满足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普通幼儿园建设标准》(DG/TJ08-45-2005)内环15班市级示范性公立幼儿园功能要求:每班人数不超过30人,15班规模幼儿园生均用地面积指标(内环中心城)不小于16.64m2,生均建筑面积指标不小于14.13m2。
2 设计前期问题与思考
2.1 场地与功能问题
项目作为上海市内环重要城市改造区域建设计划的一部分,设计和施工工期非常紧张。设计初始,在理清设计前提条件、策划项目服务建议书的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需要解决的基本性问题。
(1)首先,场地边界复杂。项目属于城市缝隙空间的更新改造,基地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内环以内高密度地段,东、西、南侧和西北侧均为高层住宅区。红线范围覆盖了原瑞虹高级中学7 023m2占地及其周边部分待拆迁地块。项目启动时,原瑞虹高级中学地块内尚保留有瑞虹高级中学约6 000m2的主教学楼及若干配套设施建筑。此外,原瑞虹中学周边拆迁也尚未完成,城市道路规划改造尚未进行。这些现状导致项目用地不完整,边界权属关系复杂,场地有效设计面积偏小。
(2)其次,场地安置拆迁是否能一步到位,也影响总体设计是否需要考虑分期实施。
(3)出入口设置困难。基地东侧规划的城市绿地与海拉尔路相邻,北侧仅有一条短边临通州路,幼儿园出入口被限制在西北侧有限的区域内。
(4)日照影响因素复杂。场地不规则且地形周边多为住宅建筑,新建幼儿园建筑需满足冬至日满窗日照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2h,以及室外游戏场地一半以上冬至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少于2h的严格要求;另一方面,还需保证新建建筑不影响周边住宅小区的日照条件。
2 总平面图
3 形体生成
4 北侧主入口
场地的不规则、苛刻的日照及出入口设计条件,再加上严格的幼儿园设计规范、尽可能大的使用功能要求及种种城市规划退界条件限制,使得本项目建筑的可设计范围被限定在非常有限的区域内。
2.2 建筑设计如何回应幼儿教育
好的幼儿园空间设计,必然既符合幼儿心理特征,又对其教育方针有所回应。中西方幼儿教育理念基本都注重幼儿个体差异性、全面性、平等性和自主学习性等方面,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调查结果总结出幼儿成长所需空间特质应包括多个方面,如混龄社交空间、空间引导性以及强调自然光影变化、过渡空间、参与性强的感知性空间、美学和秩序、围合感、自主参与性强的可变空间等。
2.3 反思常规幼儿园设计手法
对比当下国内外优秀幼儿园设计案例,我们认为功能匹配性不足、审美缺失是传统幼儿园设计的主要问题。受经济技术条件制约,传统幼儿园设计与惯常办公楼无异,对幼儿心理、尺度、成长需求考虑欠缺,功能组织相互孤立缺乏互动,活动场地无趣而缺乏参与性,交通路径冗长而单调无奇,功能空间单一、缺乏层次。同时,对幼儿心理和教育方法的理解较片面,将夸张的色彩或形象堆砌等同于反映儿童天性。
2.4 如何传承原东余杭路幼儿园的校园文化
作为一座逾60年历史的上海老牌幼儿园,本次校园更新改造无法保留原有校舍是一个遗憾。经过多年累积,东余杭路幼儿园逐渐形成“以阅读为媒介,以沉静内敛的人文气息培育为特色”的幼儿教育校园文化。新建校舍的空间体验与塑造如何延续老校舍的记忆和历史传承,是设计前期伴随理性分析一直存在的思考主线。
3 解决策略与建筑设计
3.1 亲近自然、重塑场所——两个围合“C”
新建筑针对场地不规则地形导致的使用面积有限的现状,采取集约式布局设计。建筑体量顺应基地红线集中布置在西北角,基地北侧借与通州路接壤的区域远离城市道路交叉口而设置人行、车行出入口。东南角地块日照条件好,作为幼儿园集中活动场地,不易对西侧住宅区产生干扰,且与海拉尔路以城市绿带相隔。
整个建筑功能体量前后错动形成两个围合“C”布局,其交错处是南北穿越整个建筑体量的最短路径,形成一条从城市道路、北侧城市绿地、入口庭院仪式广场、主入口、室内交流共享空间、集中活动场地、东侧城市绿地的序列空间体验。我们试图以此唤起人们对原幼儿园“小门之内别有洞天”的空间记忆。
3.2 功能简洁、明晰——以“幼儿”为本
因为场地面积较紧张,室内功能布局需回应朝向、日照、通风、绿化等客观要求,同时为儿童营造趣味空间。首先,考虑上海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所以将厨房等后勤区域设置在场地的西北角。其次,按照幼儿园教室设计规范,在建筑西南侧三层共平行排布15个班,体现均好性,东南侧平行排布6个专用活动室,西北角布置办公及后勤用房。在各功能房间中央,西侧“C”体量中央设置环形走廊与中央方形通高中庭;东侧“C”体量以“L”形走廊组织起各功能房间,沿走廊设置共享空间。
5 概念推演
6 西北角透视
7 室内入口中庭
8 室内多功能用房
3.3 空间适宜——幼儿教育与心理
本项目中幼儿心理和教育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由和秩序性兼具、空间感受设计、社交空间的营造。其中,自由性和秩序性兼具,一方面体现在大小公共空间相互交融、嵌套的关系产生多种空间想象的可能,另一方面通过静谧沉静的空间氛围创造幼儿每日入园的仪式感。其次,空间感受设计主要围绕空间尺度、质感、光线、色彩等物理空间品质把控,使之适宜幼儿的心理需求。最后,社交空间主要是为不同班级、年龄的儿童创造共同活动、交流的场所,为幼儿未来适应真实的混龄社会生活做准备。
(1)兼具空间趣味性和探索性
两处通高庭院相互联系,又各自具有不同的空间特色。两处庭院位置相近,相互对望,形成视觉联系。流线上,一层南北通廊、二三层东西通廊分别从两个方向将通高庭院串联起来。其中,入口处“L”形通高沿东半“C”一侧房间和走廊展开,为前往东南侧教室和活动室上课的孩子提供空间指引。“L”形通高二三层侧墙均匀布置水平漏窗,以光影强化其引导性。西侧长方形通高空间,四周以立柱在一层限定出一处相对独立的活动区域,屋顶设置天窗引入自然光。通向活动场地长廊一侧设计为竖向柔和蜿蜒的波浪形墙面,形成更符合幼儿喜好的柔性引导空间。两处通高空间虽相互联系,但各异的形状、比例、采光都激发了儿童探索空间的好奇心。
9 一层平面图
10 二层平面图
11 室内通往南面活动场地
12 从入口看向矩形中庭
13 室内L形中庭
14 室内L形中庭
(2)温暖亲近的空间氛围
天然木材无论颜色、气味和触感都能够给空间带来温暖亲近的氛围,引发对大自然的遐想,恰适用于城市中的幼儿园。本次幼儿园内装设计,不仅采用了常规的木地板,还将近似色系的木材延伸运用到墙面和天花装饰与栏杆扶手,使整个室内形成柔和统一的色调。在墙壁和天花处,木材拼接成抽象自由的色块,恰似自然伸展的枝干。同时,天花顶的条形灯带也与墙面花纹一起成为空间中的符号,形成对幼儿有利的视觉刺激。
(3)充满自然氛围的设计
大自然的阴晴冷暖、四季斑斓,是儿童最好的老师。我们希望在设计中给幼儿创造多种感受自然的方式。除必备的室外场地,在建筑内部通过采光形成不同形式的光影效果,让儿童感受到自然的丰富变化。其中,西侧长方形中庭顶部设置的天窗最大化地将天光云影收纳园中;“L”形中庭二三层侧壁,以钢丝串联特制的砖块形成整面镂空砖墙,经过滤的阳光散落在走道和墙壁上,投射出自然而柔和的光斑。此外,我们将幼儿园屋顶局部开辟为小菜园,让儿童亲身体验自然农作的乐趣。
3.4 材料与建构逻辑——本质、真实性
从建筑表现定位角度出发,我们并不着重表现技术性,只是通过恰当的建构手段将材质本身的特点、肌理、文化属性表达出来,同时作为空间氛围营造的建筑语言。幼儿园的立面设计理性而节制,以黑白灰真石漆(仿青砖肌理和清水混凝土饰面)、青砖、深色铝型材玻璃窗为主要材料;镂空建构肌理的青砖砌筑主要是为了呼应上海传统里弄建筑的文化。
15 室内光影肌理
16 室内矩形中庭
17 室内矩形中庭
18 西南角透视
19 北立面图
20 东立面图
21 从北侧城市绿地看办公部分
22 东南角集中活动场地
23 墙面砖构肌理
24 墙面砖构肌理
北侧主入口一层为整齐排列的通高平开玻璃门,二三层为两层高青砖镂空墙面,上下边缘以白色水平横梁框住,形成中轴对称又略带力量感的仪式性入口空间,也从视觉上化解了三层建筑的尺度,使整个建筑显得更轻盈。入口西侧三层镂空青砖墙面与北侧城市绿地也形成较好的对景效果。建筑的青砖肌理墙面、白色横梁与深色玻璃窗搭配,古朴而宁静,符合东余杭路幼儿园沉静内敛的校园文化。
3.5 理性的“色彩“回应项目特质
传统中式幼儿园眼花缭乱的大面积高纯度色彩设计并不符合幼儿的“天真烂漫”,也不一定能激发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色彩搭配不当反而会影响环境美观,甚至可能给幼儿造成不良影响。本项目实墙外立面利用梁宽的外平与内平手法形成局部凹凸关系,选择明度适中、色相接近的暖调色块进行局部装饰。同时在南侧二三层教室玻璃窗外局部点缀竖向彩色铝板,与彩色的塑胶跑道相呼应。
4 结语
本项目综合平衡场地条件、规范、老校园和基地文脉等设计要求,采取紧凑的功能布局,通过两个“C”体量、相互联系的中庭、底层小尺度室内外过渡空间,以及一系列木质装饰、墙面肌理变化、点缀的色彩等,营造出了温暖亲近、静谧又不失活泼的幼儿校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