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2019-11-26肖彩泳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结构性改革改革路径供给侧

肖彩泳

[摘 要]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经济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主线能焕发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新思路、新路径。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改革则能为新时代大学生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提供坚定的信念支撑。因此,本文将从经济领域的供给侧视角出发,探寻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侧改革政策脉络,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求关系中失衡的困境,最后总结出供给侧视角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三大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0-006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0.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主线的新定位、新要求。经济、政治、教育具有的相互交融性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启示着我们:不单是经济亟需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也亟需改革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更是刻不容缓。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要素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简单说就是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或物;具体来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所提供的教育产品和服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是将经济学领域中的“供给理论”与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一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新思路,即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具体是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政治意识、道德素质、法律观念等进行教育时,为达到学生所具备的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一致,并且使学生获得更具吸引力、更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侧重供给的主要包括:供给的内容、供给的主体、供给的方式、供给的环境等。

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出发,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载体[2],并将供给内容、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供给环境等融入这三要素的分析中,进而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三大路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政策逻辑分析

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因此,经济领域上对供给结构问题而实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必然能够呼唤教育领域上的改革。一方面,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奠定了基石;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改革也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提供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政策脉络正能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可实践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学习借鉴的供给。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我国政府只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接受当时的社会主义强国——苏联的资金、技术与人才的援助。在供给的方法上,中国主要借鉴苏联的教育方法,实行“全面灌输法”,这里的“全面”专指课程、科目的全面化,即无论是理科课程还是文科课程、体育课程,都注重将系统的马列主义、民族精神等贯彻到各个学习课程中,使马列主义的学习尽可能地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1949年《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式开设,也标志着思政的供给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195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将原有的“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两门课程改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并详细规定了课程的学时及讲授次序。1956年,高等教育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将政治理论课程明确为“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门课程。由此可见,思政的供给内容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是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我国的社会政治运动,为政治斗争服务,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发展[3]。

“文革”后期是拨乱反正的供给。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工作的修复和重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也逐步得到修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内容更加全面化、供给目的更加理性化、供给队伍更加专业化。(1)从供给内容来看,“文革”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内容较以前更加全面。供给内容的全面化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政治的教育,还包括品德的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教育。1982年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通知》中指出,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由此可见,经历“文革”洗礼后,我们党和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大学生的政治理论与政治认同固然重要,但为人的基本品德素养不可或缺,于是在坚持政治理论课主导地位的同时,还不断地加强大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一系列良性的政策调整。

(2)从供给目的来看,“文革”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目的更为理性化。从过去的单一“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为满足阶级斗争的需求”转变为“要有思想、有方向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83年出版的《邓小平文选(1975—1982 )》中,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方向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从而使其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4]。

(3)从供给队伍来看,“文革”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队伍更加专业化。一方面,在供给队伍的广度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者不应该只局限于思政课的教师,还把高校大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辅人员纳入供给者队伍。1980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政工作要注重发挥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干部的作用;要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制度、班主任制度;发挥各课程教师的引导作用,尤其是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的政治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供给队伍的深度上,需要建设一支优秀的政治骨干教师队伍。198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应配备精干的专职人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同时还要积极动员和组织教师、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兼职思想政治工作[5]。可见,我国当时已逐渐认识到精英化的政治教师队伍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充分利用学生干部这支贴近群众的思政队伍。

十八大以后是综合性改革的供给。2013 年 11 月 12 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强调高校深化综合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勞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7]。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对象——大学生,必须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接力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内容也将更具针对性和广泛性,从而培养起一代有坚定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方困境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相互传播,相互碰撞,社会思潮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将面临着新的挑战。总体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将面临三大困境:供给目标功利化倾向、供给人才吸引性危机、供给载体创新性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功利化倾向是指: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侧重于学生能掌握的为社会现实发展所需要服务的工具性技能以及政治性觉悟,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功能和享用功能。这种培养倾向容易导致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思政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在提高人们政治觉悟的同时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张耀灿等学者认为,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8]。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功利主义立场倾向,使高校思政往往只重视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忽视其对健全人格、完美人性与促进人素质发展的作用[9]。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公共性课程大概可以统称为“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具体包括:马原、毛概、思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虽然也有类似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样提高学生道德修养、职业修养和法律意识的课程,但是这类课程的学时一般是少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并且在课程性质的设置中,某些高校会将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之类的课程设定为选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设定为必修课。从高校“两课”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色彩大于素质教育,思政的政治性目的高于人格发展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政目标所涵盖的其他内容。

供给人才吸引性危机主要体现在:第一,思政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缺乏系统学习培训。邓小平曾指出: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老师。”[10]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影响高校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有学者曾对我国13所高校的400多名思政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发现:高校思政管理队伍中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和教育学专业有关的人只占其34%,可见,当前高校思政管理队伍存在着专业知识不足的危机,这容易导致管理阶层在思政实效的设计、管理、决策方面缺乏专业的宏观把握能力[11],影响高校思政效用的发挥。第二,思政理论课教育者教学方法单一。现阶段,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者的招聘门槛和考核标准一般是高学历、多科研,面对如此的量化标准,相比起花时间、花心思去设计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却起效周期长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工作者更愿意花时间钻研学术科研,争取个人更好的考核成绩以取得显性的个人收获。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者媒介素养有待提高。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的定义是:人们面对各种信息媒体的能力,一般包括:理解能力、探究能力、评估响应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12]。现阶段,教师的媒介素养主要是针对新媒体时代下,教师面对新媒体的回应能力。网络和智能手机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依赖和精神寄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还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校园媒体等形式进行,并没有充分、有效利用新媒体等手段来转变高校思政活动的形式和影响力。因此,新媒体的特性将对高校思政占领网络阵地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新时代媒介素养的要求。

供给载体创新性挑战源于“互联网+教育”为高校思政开辟一片新天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使用、运载、传播思政内容,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影响的器物或者表现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过去的表情、手势、横幅等逐步发展成报纸、杂志、书籍和其他印刷载体。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如果只是形式上追赶互联网载体的潮流,去迎合学生的大众需要,形式上采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代替其他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样反而容易减弱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承载内容的真正效用。因此,面对新的供给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理性对待+充分利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的错误倾向。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分析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困境,针对性地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载体与环境出发,总结出供给侧视角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三大路径:升级教育者,优化供给体系的整体性;契合受教者,提高供给内容的可接受度;优化教育载体与环境,尽显供给合力。

(一)升级教育者,优化供给体系的整体性

1.思想方面,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落实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所说:“不管课堂上所使用的教材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政治思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总是作为目的被首先认知,并且努力去了解它、学习它、记住它,老师也全力以赴去追求它。这样长久下去,知识的目的性就牢固地占据了学生的内心,而思想也就越来越远地被退居于次要地位,把知识转化为信仰(信念)的有效系数就越来越低。”[13]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总目标呈现出政治取向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存在忽视人格塑造、素质养成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门政治科学,更应该是一份使命,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讲奉献、全面发展的人的使命。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育者在设定供给目标时,要摒弃以工具理性为指导的机械教学理念,而是通过塑造美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心愉悦的功能,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其次,重视接受者即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具有接受的意愿和产生认同的态度,强调人文关怀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

2.能力方面,未来几年将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一是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强化管理者的能力意识,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代接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能力,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能力,而低学历的管理者則亟需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利用业余时间研读管理学、政治学、哲学、心理学等相关书籍。二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树立为人师表的榜样,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供给的关键。在教学方法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而不是满堂灌。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引入探讨开放式教学。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在开放的全球化环境下,学校不仅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去自主学习[14]。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大力振兴和支持教师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师风师德建设,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15]。三是提高教育者媒介素养。专业化的新媒介素养的养成应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实践训练为保障。李·雷恩尼(Lee Rainie)和巴瑞·威曼(Barry Wellman)在《网络化:新的社会操作系统》中提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具有的新媒介素养包括: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16]因此,网络时代下,需要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新媒介素养,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新媒体与教育相结合的基本技术要求,建设一支具有深厚理论水平、熟练掌握先进技能的现代思政队伍。

3.在数量上,严控比例,关注辅导员职业成长。目前,我国五大要素都面临着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需要进行深入改革[17]。我们要明确,辅导员给予大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不仅是思想启发和政治觉悟的教育,还要为学生提供成材规划、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但是当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衡时,将使辅导员陷入有限精力与繁杂的工作事务之间的矛盾,容易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学生工作格局中敷衍应付学生问题。因此,在辅导员数量的控制上,高校应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1∶200控制辅导员和学生的比例配备,各省级教育厅应将辅导员数量的配备列入每年的教学考核当中,并勒令违规高校进行整改。

(二)契合受教者,提高供给内容的可接受度

契合大学生所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才能吸引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提高兴趣,从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效用。

1.雪中送炭“补短板”,延展供给空间。“补短板”是我国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补短板”,可以理解为供给侧改革中的“加法”,是指要针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持续改善有效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提升有效供给的效率和效益,以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18]。而高校思政的短板则主要体现在心理教育、健康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上。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体育大学联合编撰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称,800米、1000米耐力测试,大学生整体成绩不如中学生,有大学生跑到一半发生晕厥等状况。这是因为“大学基本是放养教育,很多同学平时不锻炼,体质堪忧”。可见,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另外是法律意识的培育,大学生不仅应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也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在培育法律素质过程中,使大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当今中国,法治已成为党和政府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为了防止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也为了自己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还要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因此,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既是时代要求,也是成人成才和全面发展所必需的。

2.调整完善“去库存”,消除供给冗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性质和方向。受教育者在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和德育发展水平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冗余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在大学以前接受的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所接受政治内容重复,为消除思想政治教材的供给冗余,修改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是关键。从横向上,组织一批有年龄梯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审议专家,就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咨询和审议,并成立教材修订小组,对教材中重复的内容进行调整。从纵向上,针对初中、高中、大学中思想政治教材的重复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者应主动与其他编写工作者交流,仔细对比自己所编教材与中学教材重复的部分。在加强教材编写者之间的沟通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重复的部分应该如何修订[18]。最后还要对所修订内容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的信息再作调整。

3.积极夯实“促就业”,扩大有效供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并且二者相互联系,并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落脚于大学前两年的学习阶段,还要着力于大学后两年阶段。通过大学前两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大学生都积累了一定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知识,放弃进一步深造而选择就业的学生在大学三、四年级时容易因就业问题产生思想波动,此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继续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突出针对性,结合就业学生特点,继续深化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上好大学中的最后一课。

(三)优化载体与环境,尽显思政教育供给合力

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受教育者从移动终端获得大部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内容,那么如何吸引学生回归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课堂,回归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将会成为“互联网+”教育的新课题,并有利于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合力。

1.“扫”出精彩,打造特色微信公众号。微信平台正是合适的新媒体工具,也是未来思政课堂要充分运用的工具。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润枝教授积极组织助教团队,开发“木铎思享”的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课堂上先让同学们拿出的不是书本,而是拿出手机扫描大屏幕上的二维码,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在微信号中随时提问,助教在线进行后台处理,教师或当堂解答,或者课后答疑,公众号同步推送,使学生疑问得到及时反馈。公众号还设置师生对、微调查、微书单等栏目,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此外,张润枝教授还组织团队开展图说思想课教材的工作,站在学生立场,去探索学生话语中的有益因素,以图文方式对基础教材进行改编,并推送到微信平台,这样的思政课改革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

2.启迪人生,促进心理咨询常态化。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具有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并没有迈入常态化发展,普遍存在心理咨询员只顾等待学生前来咨询,而没有尝试主动深入学生群体中去了解情况。对于学生来讲,对心理咨询室内部情况也不甚了解,不敢信任,有的甚至连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地址也不清楚,所以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尤为不利。而任课老师作为大学生较为熟悉和信任的人,可以尝试在普通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咨询,让学生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和一系列心理互动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不良行为,改善人际关系,尝试独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在参与团体辅导过程中得到成长,加快发展。但是如果误用、滥用和盗用团体辅导,将有可能加深学生的自卑感和挫败感,破坏团体辅导的真正效用。因此,这需要对任课老师进行团体辅导的学习和培训,使其掌握团体辅导的技巧,做到真正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心理咨询载体的创新是走向常态化的动力。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心理咨询APP的研发和使用受到不少心理学学者关注。目前可以在手机上搜索到与心理咨询有关的APP不多,其中可划分为医疗健康类、学习教育类、聊天社交类、图书阅读类、影音视听类、娱乐消遣类等,但这些APP并没有针对性的适用人群,因此,高校心理咨询APP 的开发应用前景广阔,将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应用与APP相结合,既切合心理咨询行业自身发展需求,也切合广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一定的市场发展潜力。另外,在办理咨询登记时,尝试开通绿色通道——不透露自身的信息,进行“绿色”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6:295.

[3]张迎春.公共政策视野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4][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3,108.

[5]韩丹.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35.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8]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5:173.

[9]蒋芝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调试对策:基于审美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5).

[11]赵君.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2]高国伟,张光华.微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探析[J].理论月刊,2013.

[13]骆郁廷,郭莉.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14]乔万敏,邢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57.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2-1(1).

[16]Lee Rainie ,Barry Wellman.Networked:The New Social Operating System[M].The MIT Press,2012(1).

[17]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8]胡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重复研究[D].西南大学,2016.

(责任编辑:刘宇)

猜你喜欢

结构性改革改革路径供给侧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法律研究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改革路径探析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