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众的网络群体行为与法律制度的关系
2019-11-26刘若羽
刘若羽
摘 要:公众网络群体行为是公众对网络信息的群体性反应,它与法律制度有密切的关系。本文站在高中生的视角下,主要分析了公众网络群体行为与法律制度的相互影响,以及以法律制度规制公众网络群体行为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平衡公众网络群体行为与法律制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对学生自我网络行为的约束起到警示作用。
关键词:公众;网络群体行为;法律制度;关系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微博等网络新媒体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创造了新的话语结构,不断改变着我们的认知。与此同时,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定义,形成交互式的传播局面,推动了公众网络群体行为的发生。其行为发生过程中,难以脱离法律制度的规制。现说一说我自己对公众网络行为与法律制度的关系。
一、公众网络群体行为与法律制度的相互影响
网络群体行为的主要发生者为处于网络环境中的公众,也就是常说的网民。虽然说该行为不一定有普遍性,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网民对某人、某事、某行为的看法和认识。而法律制度则规范着该行为的发生,同时,该行为也会在特定条件下将法律制度的缺陷与不足暴露出来,促成它的完善。在此过程中,二者相互影响。以明星吸毒事件为例,2014年网络上曝光了多位明星吸毒,消息一经核实,引发了网民的强烈抵制。他们集体转发相关微博,抵制涉毒明星作品,要求强制撤销其通告,并呼吁司法介入。同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吸毒管制。2016年,上海开始实施针对涉毒明星的《禁毒条例》,惩戒方式上主要采用网络群体行为所要求的措施。这表明,网络群体行为会在特定条件下成为立法的催化剂。
二、以法律制度规制公众网络群体行为的重要意义
网络环境的好坏会影响网络群体行为的性质,良好的网络环境会促成理性行为的发生,进而和法律制度形成良性互动。反过来,不理性的行为则会使网络环境变得糟糕。当前,微博上多家自媒体常刻意制造噱头,含糊事件真相,故意带节奏引发网民过激行为。特别是当事件与法律有关时,更容易使网民发生过激的网络群体行为。而以法律制度对网络群体行为进行规制,则会使其行为具有理性的色彩,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
另外,网络环境相对自由,这就使一些网民产生了“在网络上想说啥就说啥,反正也没有人管”的错觉。以2019年6月27日贵州幼儿园性侵事件为例,涉案者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了关于儿童疑似遭到性侵的网贴,帖子发出后,短短两小时就有数十万网友转发评论。网民在声讨、谴责的同时,更关心是否真有这样的受害群体,重视该方面法案的落实。事发后,当地警方迅速介入调查。消息经核实,确定为谣言,涉案人员承认自己造谣。此前,网络上也有不少的造谣群体行为。若以法律制度对网络造谣群体行为进行有效规制,那么就会使这种造谣行为得到控制。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
三、平衡公众网络群体行为与法律制度关系的措施讨论
(一)加强自媒体运营管理
很多时候,网民群体行为都是因为看了自媒体所发布的信息而产生的。因此,必须加强自媒体运行管理。一方面,设立自媒体行为禁止标准,如禁止传播虚假信息、误导舆论、搞夸大事实的网络营销等,要求其对公众负责,对新闻传播行业负责。同时,构建自媒体内部过滤机制,要求其设置信息放线,将虚假不良信息杜绝在外,杜绝公众因接触相关信息误判法律制度,预防公众主观看待法律实践。另一方面,完善自媒体监督机制,监督自媒体对自身网络群体行为导向作用的发挥,严格要求其依法行事,并通过树立典型促进其他自媒体理性发声。
(二)建立公众责任意识
网络群体行为的发生有时也和个人网络发表言论有极大的关系,这从上述贵州幼儿园性侵事件就可看出来。而且,处于网络环境下的公众多为青年群体,思维活跃,但容易受舆论误导。因此,必须要建立公众责任意识。在此过程中,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宣传,通过权威网络媒体,如警方官媒、党媒等,发布网络虚假信息辨别相关知识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同时,开展线上责任意识教育活动,倡导广大群众遇事保持冷静,并普及造谣相关法律知识,明确指出该方面的法律惩戒措施,建立公众的造谣危机感。必要时,开展线下普法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众网络群体行为受法律制度的规制,同时,也会在特定条件下暴露出法律制度的缺陷与不足,促成它的完善。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我认为,以法律制度规制公众网络群体行为,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对规范公众行为有重要作用。当前,要平衡好公众网络群体行为与法律制度的关系,应当加强自媒体运营管理,同时,建立公众责任意识,以营造法制下的和谐网络环境,促进公众表现出理性网络群体行为。
参考文献:
[1]张振新.论公众的网络群体行为与法律制度的关系[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 28(01):54-59.
[2]张静, 赵玲.网络群体行为的研究述评[J].北京交通大学學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2):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