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
2019-11-26丁玲
丁玲
佐藤学教授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学习是从既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不管把语文装扮得如何花枝招展,令人眼花缭乱,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回到每天活生生的语文课堂,都得老老实实地想清楚这样三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现结合统编教材三下语文,谈谈自己初浅的认识。
一、为什么教语文——语文教学价值的原点追问
语文教学的原点最终还是要回到人本身,树立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价值观。人是语文课程和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归宿,语文教学是基于学科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以语文的方式培养人,提高人的整体素养。这里的人首先是指学生。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话语系统中,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表达: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是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养之一。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種平衡, 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二、语文教什么——必须明确的三个观念
1.教课文不等于教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 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典范。“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文是学习语文的凭借,是载体。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要有读写一体的意识,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体察、 领悟“例子”的个性特征,吸纳“例子”的点睛之笔,以“例子”为桥梁实行迁移和变通,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明白怎么写的,更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比如略读课文《21.我不能失信》在分角色朗读之后,要引导学生发现提示语的不同,总结出:人物对话的提示语在不同的位置,不仅使对话呈现形式更加灵活,也能体现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这样的教学会让孩子在本单元的训练中自觉尝试运用这些形式,提高表达水平,将语文的人文内涵和语文要素融合。
2.课文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 课文内容是确定的,但课文只是教学的素材,它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课程内容,两者之间虽然关系密切,但并不相互等同。课程内容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还可以选出不同甚至完全两样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拓展开发,去有效整合,去合理取舍有效的课程内容。是教学目标和任务决定了“教学内容”。在教学三下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时,我将《元日》和《清明》整合起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上,因为两首诗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两首诗意思很好理解,蕴意的情感一目了然,老师不多纠缠诗意,先是按节奏读,然后对比读,“雨纷纷”和“曈曈日”,引导学生发现都是用叠词的手法,但写的是不同的心情,引学生说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随之引出两首诗,一共写了五种相同的事物,比如说“酒”,一个是悲伤的酒,一个是快乐的酒,从而让学生了解了“酒”这一意象在古诗中的重要作用,诗人们用他们那醉人的酒香熏染、裹挟着情思的诗句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悠远的诗韵飘散在千百年的岁月的沧桑里。
3.教什么不等于学什么。课堂不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老师教得天花乱坠,但如果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只会学得云里雾里。语文课堂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学生只有自己充分经历了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过程,才能真正获得语言的发展。比如同一篇教案不同的班级授课,效果截然不同。
三、语文到底教什么——内容选择的三个依据
(一)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语文的本质特点
语文课上要教语文的东西,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能让语文课堂语文内容的泛化,甚至充满了非语文的内容。以至于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园。 要关注年段的具体要求,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不同的语文,既不越位,也不滞后。比如:小学语文一共编排了129篇古诗文,约占总篇目数的30%。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一篇文言文,如《司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精卫填海》,部编教科书与以前人教版教科书相比,在古诗文的安排上,作为课文的内容并没有增加多少,而增加的量主要在“日积月累”这个栏目上。设置“日积月累”主要是让学生背诵、积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对诗人表达的感情不要求统一掌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二)基于课文的特点——发现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首先要关注文本的文体特点。王荣生教授说: “不存在抽象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很具体的,和文章的体式有关。”从课文的体式中发现最具语文教学价值的内容。当然,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本是一体两面,无法分割,有机整合,水乳交融的统一体,因此课文内容和语言的形式的完美统一才是选择和提炼语文教学内容的理想标准。
(三)基于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学适合的语文
语文教学要目中有人,要以儿童为本,什么叫以儿童为本?儿童的视角?对于一堂语文课来说,就是找准这节课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找到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和最近发展区。要基于学情,做到三不教: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要教学生似懂非懂的,有障碍的,新的,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