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设计教育中人性的皈依
2019-11-26韩延兵
韩延兵
内容摘要:通过阅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我们可以看到雅氏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熠熠生辉的人道主义关怀之光。重视教育活动中的人文价值、重视苏格拉底式教育类型和深化全人教育目标等理念为我们当下的高等设计教育改革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路径。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 人性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以“存在、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观认识论为基础,批判性地考察了德国教育界现状,以其预见性的研判思维,写作了反映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专著——《什么是教育》。书中涉及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大学理念等对于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高等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一.教育本质观
对于本质的认识和把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环和核心任务。不同的教育本质观念,展现出不同的教育家对于教育活动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案。
面对着科技主义的迅猛发展,人性被无限的扭曲、摧残,教育环境同样变得恶劣、浑浊,“然而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1。在这样的背景下,雅氏大声疾呼全新的教育本质观:“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天性”2。该教育观念的范围涵盖“灵肉间交流活动”,即不仅包括理性知识的传授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潜意识领域的引导。这种全新的教育本质观强烈反对机械性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也不以培养举世闻名的思想家为目标。它着重于使学生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可以安抚在现实环境中受伤害的灵魂。教育还需要虔敬之心,“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3。
二.教育类型观
雅氏在书中还不隐晦地分辨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类型。第一种是经院式教育。该教育以知识为中心,以权威作家及其书籍为媒介,教师采用听写和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习固定化的知识,“将白纸黑字的书本——明白无误的东西带回家即可”。第二种是师徒式教育。这种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权威。该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性、缺乏责任感,并使其知识结构封闭化。第三种是苏格拉底式教育,这是雅氏最为推崇的教育类型。该类型中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没有固定的教育方式,教师以催产式的教育原则来唤醒学生内在的潜力,激发学生无限制的探求自然宇宙和自我生命。
三.教育目标
雅氏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倡导全人教育目标和整体性原则。他认为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仅仅学习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成为全人。全人有时候也称之为有教养的人。“所谓有教养的人,即按一定时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在他那里,观念形态、活动、价值、说话方式和能力等构成了一个整体,并成为他的第二天性”4。为了达到全人教育目标和整体性教育原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仅为了胜任某一职业而学习专业知识,还有人文知识来陶冶、熔铸自己的精神世界。“通常所称的培养技能(有别于所谓的普通教育)只是培养过程中的一部分,它的目的在于通过特殊智能的训练而胜任每一种职业”5。人文精神的陶冶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原始求知欲,“这种求知欲也反对那些认为所谓知识就是把事物的结果学习一遍的温和派。原始求知欲,只对一种知识感到满足,那就是有助于研究的知识,它要达到超越一起可知事物的边缘,踏上了通往超越世界的跳板才会心满意足”6。虽然“至今还没有一种尽善尽美的陶冶理想,能将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融会贯通,以收到相得益彰之效”,但是雅氏已经给我们指出了教育目标和我们努力的方向。
四.对我国高等设计教育改革的启示
透过《什么是教育》一书,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无数真知灼见。这些见解对于我国新时代高等设计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一)重视教育活动中的人文价值。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繁荣昌盛,设计行业发展势头突飞猛进。全国大中专院校普遍设置设计学专业,以培养大量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受制于功利主义升学愿望,生源方面,以美术生为主,素描、色彩功底较为扎实,但是文化课较为薄弱,且多数考生以美术技能作为进入大学的敲门砖。高校设计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一般分为文化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种类型,文化课所占比例大约三分之一。受制于考生文化课素养薄弱的现实以及重视实践学习活动,高等院校设计教育的文化课教育效果平平。而人文素养的匮乏同样限制、制约学生对于设计活动中创造意识的发挥。
雅斯贝尔斯认为人文精神的学习可以帮我们扭转单纯注重科学技术、技能训练导致的人性的物化。因此在现今的高等设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该加强人文学科所占比重。首先,加大文化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的课时。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适当地结合实践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習方式、信息化学习方式等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人文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学校的人文教育形式一般以班级制的课堂授课形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的选修课、各种类型的人文讲座、加强校园的文化活动建设等方式拓展人文教育的形式。最后,重视人文教育的质量,加强模范引导作用。雅氏提倡精神贵族。因为精神贵族会昼夜不停地思考;敢冒风险,静听内心细微的声音,并随着它的引导走自己的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失败。在实施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工作室制度,以小班授课的方式,采用苏格拉底式教育方法,提高人文教育质量。
(二)重视苏格拉底式教育类型
苏格拉底式教育类型深受雅氏推崇与爱戴。该类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关注重心转向自身;师生运用交往、对话方式来唤起学生内在潜力。
受到传统教育影响下的高校课堂,依旧以知识或者教师为中心,学生屈于被动、服从地位。高等设计教育体制内,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为了更好完成教学作业,势必按照教师的审美经验进行设计与制作,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审美依附于教师的审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需要按照教师的认知来施行。四分五裂的科目,不同教师的不同的审美经验,令学生在设计活动显得手足无措,加重了他们的依附感、从属感。
由于师生关系中的不对等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关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学生自始至终忽视了自身的存在。“苏格拉底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去做结论。他让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并让他发现真知,因此人们从内心深处得到那些自以为还不知道,实际上都早已具有的知识”7。苏格拉底的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存在,成为一个有着独立头脑、独立思考、独立行事的人。
师生之间以交往、对话方式来探索真理、自我认知。“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8。“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9。高等设计教育中课程结束之后一般都要进行作业点评,这其实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对话方式。我们可以在这种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借用信息化方式、网络平台等,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阐发观点,让真理在对话、交流中自身显现出来、澄明出来。
(三)深化全人教育目标
雅斯贝尔斯倡导的全人教育目标,与马克思主义的宣扬的“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契合。但是现实操作中,却出现了背离全人教育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高等设计教育依据市场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课程改革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而市场的逐利性、短期性致使教育教学改革忽视了全人教育目标,忽视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忽视了人文价值的陶冶。因此在教育改革中不能只顾及设计基础课、设计专业课的教研教改,还需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因为人文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精神科学的陶冶价值在于参与人类的历史,了解人的可能性之广度……这本身就已具有巨大的陶冶价值”10。雅氏不断地强调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互渗互通的重要性,即设计类课程与人文类课程互渗互通的重要性,“教育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我们能否把自然科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对于周围世界的观察、直观和取为己用上”11。专业课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地引入道德教育、基础理论教育、行为素质教育;人文通识类课程中,结合设计专业和职业要求,打通两者的界限。
通过阅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我们可以看到雅氏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熠熠生辉的人道主义关怀之光。重视教育活动中的人文价值、重视苏格拉底式教育类型和深化全人教育目标等理念为我们当下的高等设计教育改革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路径。
注 释
1.(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2.同上,第3页。
3.同上,第44頁。
4.同上,第107页。
5.同上,第167页。
6.同上,第167-168页。
7.同上,第10页。
8.同上,第11页。
9.同上,第12页。
10.同上,第114-115页。
11.同上,第116页。
(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