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职业学校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探析

2019-11-26王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9期
关键词:亚文化困境德育

王煜

摘  要: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提速阶段,但是许多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仍面临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对青少年亚文化成因和特点的分析,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有效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德育  困境  亚文化  对策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点,“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育人机制的思想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创新之路,努力提高德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德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的相互碰撞与交流的过程。在青少年活动群体中间,其实总是存在着各种具有反叛性、颠覆性、边缘性的小众文化,一部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总是让成人感到格格不入,这也往往成为引发教育管理冲突的导火索。如果不深入了解青少年亚文化的成因和特点,就不能实现与学生的真正无障碍交流,学校德育工作就失去了目标和意义。

一、目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

职校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特殊成长阶段,生理与心理都发生着一系列明显变化,逐步有了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开始寻求自我认知,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但他们多数是普通教育的淘汰者,所以,对于文化课作业和考试普遍具有条件反射的畏惧和抵触感,特别是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面临着学业负担重、家庭经济困难和社会就业难的多重压力,由此极容易产生孤独感、挫败感。许多学生为缓解压力解决精神心理需求,总是时刻手机不离身,快手、抖音、流行音乐等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娱乐;他们习惯于用文字、声音、图片、电子杂志、动漫卡通、表情包等多种手段传播各种内容,在分享个人小情绪的过程中获得短暂的快乐。在人生成长最需要得到正确指引的阶段,各种焦虑、让他们无力拒绝商业快餐文化的诱惑,许多学生因此而产生刷屏强迫症,生活作息紊乱、学业荒废,意志和精力被消磨殆尽。

(二)家庭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教育管控手段

“家庭是人生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许多家长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崇德向善,做有气节和有骨气的人,而是坦然把一切教育责任推诿给学校。个别家长把家庭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一切为了孩子,担心孩子在学校、社会被人瞧不起,往往在面对孩子的财物索求时,不懂得教育规劝,助长了学生花钱大手大脚、虚荣奢侈、互相攀比的习气;部分学生厌恶教育考试、恐惧社会竞争,以拼爹啃老为荣,将物质金钱视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他们无法静心阅读,也无法耐心去倾听、交流、思考。整天沉迷于玩弹幕、自拍、追星、视频恶搞、课本涂鸦、网上购物、过光棍节、摆生日宴、追求个性化的服饰和发型,试图通过博眼球的举动来引起他人的关注。

(三)学校教育管理正面临大变革的挑战

数字化、网络化实现了信息增量,打破了信息壁垒,突破了课堂和知识的传统边界,知识积累的重要性逐渐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所取代。就目前情况看,由于多数职业学校都存在招生难的困境,教师的管理权和惩戒权缺乏明确的边际规定,对“爱心教育”的曲解宣传,自媒体对教师的污名化宣传,使得教师缩手缩脚不敢大胆管理,学校教育变成了“管教不管导”的跛脚鸭,部分学生对个人行为的是非界限模糊不清,导致各类教育事件层出不穷;许多学校教材内容和教学管理方式落后,德育教学仍停留在说教的层面,缺少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环节,教学评价指标单一,优质教育资源的分享有限,教育网络化不达标,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职业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受到限制。

(四)社会文化管理难度空前加剧

作为社会管理部门,对商业娱乐场所监管有待加强,对影视、音乐以及网络文学作品也缺乏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监管手段,导致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影响。特别是一些自媒体的不当炒作,对主流文化提倡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消解作用;学生们的版权意识薄弱,也很少考虑个人行为对社会道德的冲击,以及可能会触犯到法律的后果。长期以往致使一些学生产生性格上的缺陷,这也为不良内容在网络上传播提供了土壤和空间。

二、基本对策

(一)努力建设和优化德育专兼职教师队伍

不断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营造学术研讨交流的自由宽松氛围。摒弃“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谬论,从以人为本思想出发,坚持依法治教,不断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自性心。通过不断优化教育设施,加大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深度融合,培养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让教师真正实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二)认真开展“三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要树立“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德育课改革创新。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构建和运用“情境体验”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创新,增强教学吸引力和亲和力,将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加深对思政课程的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有更多获得感,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帮助学生更直观深入地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了解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和教育学生放弃幻想,找到实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正确途径。

(三)加强对学生社交媒体工具和网络平台的管控

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拓宽教育传播媒介渠道,抢先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通过校园网站、校报、宣传栏、广播阵地建设,促进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和培养,使得青年群体受到正确思想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加强对学生手机使用和校园QQ群、微信群的有效管理,屏蔽拦截不良信息的功能,打造校园绿色上网工程;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组织开展精品读物的诵读、阅读活动,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正确对待人生坎坷,增强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四)加强学生道德执行力的培养

必须正视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加强监控管理和积极引导,通过对学生道德执行力目标的培养,把实践教学、团队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教育学生学会尊重,懂得遵纪守法,明白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有效规避极端化思维和佛系生活方式;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比如举办学生成人仪式、教师节和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专业实习、见习、参观等活动,教育学生积极回应时代召唤,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融入社会、干事创业的职业素质。

(五)创新和完善教育机制

1.评价机制

突破单一课堂教学评价限制,把学生参与德育理论课、德育实践课、专业实训课、执行力拓展活动课和顶岗实习活动中的表现一并纳入考核体系,让教育内容和形式更加人性化、多样化。

2.激励机制

建立竞争机制的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试行学生升学、就业推荐制度;推动教师岗位津贴、班主任津贴改革措施落地;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调动教师投身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3.服务机制

努力构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服务机制,把家庭教育、扶贫援助、心理咨询、普法宣传结合起来,把服务工作深入到家庭和社区。

4.惩戒机制

推动《教育法》《教师法》进一步修订完善,明晰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边际范围,规范教育管理行为,真正实现和保障教师依法治教的权利。

结语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關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新时代呼唤着改革创新精神,需要我们时刻着眼于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目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引导学生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OL].学信网,2019-02-20.

[2]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OL].新华网2019-03-18.

猜你喜欢

亚文化困境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困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