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综述
2019-11-26何旭娟覃小逢
何旭娟 覃小逢
【摘 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术界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基本呈上升趋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总结梳理前一阶段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成果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要紧跟时代要求开展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结合实证分析开展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结合不同學科开展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关键词】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综述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集散地,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工作作风不仅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影响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以新时代为起点,对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领域相关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为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研究、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现状概述
我们以中国知网为基本文献信息来源,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词按发表年度进行搜索,检索出文献共635篇。经梳理发现,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是从1998年开始的,此后近七年内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献成果只有30篇。2006年相关研究文献出现大幅增加,与中央16号文件出台以及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有关。此后,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较前七年而言每年的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师队伍建设置于突出位置,迎来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的新高潮。经统计,相关研究文献高达370篇,超过了总数一半(58.3%)。尤其是2015年和2016年两年相关文献数量达到高峰,分别为66篇、79篇,这与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文件)、《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教党〔2014〕40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有关。从期刊来源分布看,涉及有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教育探索等专业期刊。从期刊层次来看,发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文献共53篇,约占总数的8.3%。其中十八大以来发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文献有24篇,约占所有发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文献总量的45.3%。由此可看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在研究文献总数呈现上升的趋势下,权威性文献数量也实现了较大突破。另外,整合相关文献可知,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领域的具体研究对象也呈现出多样化,主要集中在高校青年教师、高校辅导员及高职教师等研究对象上。
二、研究内容分析
基于对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知网收录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文献内容的分析,我们把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类为如下四个方面。
1、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意义的研究
查阅近几年的文献发现,学者们在论述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意义时大都从国家、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四个角度来展开。着眼于国家这一角度,多数学者主要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实现新形势下国家建设和发展目标的意义方面去论述。从高校这一角度出发,大多数学者主要强调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关系到学校的成败,是学校灵魂之所在。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认可,提高学校声誉。立足于教师这个角度,绝大部分学者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教师完成教书育人职责和使命方面加以论述。刘建军提出:“既然人民教师承担着如此神圣而崇高的使命和职责,那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1]然而,也有少数学者反向思考,从有利于解决目前高校教师出现的新问题角度来阐述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2]定位于学生这一角度,学者们一般是突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大学生的“育人”作用。赵俊提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具有重要作用。[3]也有少数学者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角度出发,认为坚持开展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4]
在以往观点的基础上,也有学者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认为在研究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意义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师德师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忽视了师德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5]
2、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综合近几年学者们的观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在主观认识层面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职业认识不足、价值取向偏差、政治信念弱化等。教师对职业认识不足体现在思想上重科研轻教学、缺乏敬业精神、育人意识不强等方面;价值取向偏差主要突显在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这些方面;政治信念弱化则集中于没有共产主义远大理念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缺乏爱国精神、缺少服务社会意识等方面。第二,教师在具体工作实践层面上存在的问题。首先体现在学术研究上,部分教师学术“腐败”、创新性不强。一些教师“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花钱买文章、发文章,扰乱学术公平”等恶劣行径”。[6]其次是体现在教育教学上,教学敷衍。一些教师单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照本宣科,只教书不育人。最后体现在教师个人行为举止上,包括在外在形象、语言、行为方式上有失教师风范,不能做到以身作则。
尽管近几年来学术界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少,但也存在着不足。有论者认为“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研究方面, 多从表面现象进行阐述, 缺乏全面和理论的深刻认识。”[7]而秦苗苗、曲建武则认为“以上这些问题重复出现在2003年至2017年文献中, 说明虽然被明确地提出, 但是解决效果并不理想且一直留存至今。”[8]
3、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
总结学者们的观点,造成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时期,没有及时跟上的素质教育和培训,易导致教师职业素养、道德修养出现下滑,给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造成一定阻力。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夹杂了许多低俗不堪的信息。二是教育行业整体性收入不高带来的现实生活压力方面的原因。学者袁进霞认为教师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差距、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得教师努力地往高待遇的地方奔,不能专心进行教学与科研,严重影响学校师德师风建设。[9]三是学校管理的原因。首先是高校领导思想上的不重视。高校存在“重硬性指标,轻软性考核”的隐性传统。学者高启明认为高校管理者在认识上的偏颇、管理上简单量化严重影响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进程。[10]其次是学校宣传、评价、奖惩、监督等方面的有关制度规范和机制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这是大部分学者从高校角度分析原因的时候基本会涉及到的观点。最后是教师自身的原因。新晋年轻教师逐步取代老一辈教师成为高校教师的主力军。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政治信念不坚定。同时非师范专业出身的青年教师比例逐渐上升,许多教师更多地是把教师当做一种谋生的职业,抛开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4、关于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对策研究
综合十八大以来的研究成果发现,学者们对于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第一,奠定师德师风建设的物质基础。以罗斌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教师生活的现实压力对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了一定的阻力。[11]高校如果提高教师福利待遇,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热情。第二,发挥高校领导的核心作用,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领导。高校领导在思想上要提高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改变“重师能,轻师德”的传统思维模式。另外,要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小组,充分扮演好“领头羊”的角色。第三,切实建立和完善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主要落实到宣传、教师招聘、考核评价、奖惩、监督等具体方面。要发挥宣传制度的实效,加强宣传引导,扩大师德师风建设的影响力;要严格教师招聘制度,把高校教师的思想品德条件作为重要招聘条件;要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做到综合、全面、公正地对教师进行考核,把师德纳入教师考核的标准内,突出学校、教师、学生不同主体在考核中不同作用;要严格完善奖惩制度,把师德作为学校奖惩的标准和条件之一。“对师风优良、师德高尚、业绩突出的教师, 给予物质、精神的双重奖励。”[12]而对师德方面评价比较差的教師要进行适当的惩罚;要强化监督,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第四,要加强教师的教育培训。把理论知识培训和思想政治培训相结合,岗前岗中培训相结合。王文中提出“从教师入职开始到正式上岗, 逐步走向成熟, 各个阶段都要加强思想教育, 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13]第五,优化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环境。同满宏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根植于优良的生态环境。师德师风生成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14]
三、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研究呈现出一个较好的态势。但当前有关的学术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内容创新性不足、理论指导实践实效性不强、研究引导性和启发性不大等问题上。所以,今后的研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紧跟时代要求开展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以及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2018〕16号)等是开展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理论研究的理论指导。学者们应在深入解读当下相关政策基础上结合高校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质性、创新性的研究。比如:可以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进行研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确保教师在政治方向上的正确性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现实要求,也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也可以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从六个方面下功夫来实现培养人的目标。高校教师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任务的直接承担者,也需要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等六个方面下功夫完善自己。因此,从培养人的角度探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举措也是必要的方向。还可以结合互联网这一载体进行研究,从构建有益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网络环境进行探讨也是比较符合时代特点的研究新视角。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提高教师“三个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进行研究等等。
2、结合实证研究开展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近几年的研究基本处在对相关文献、文件等纸质材料分析上的理论研究阶段,缺乏从实践上进行考察和论证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基于研究者的现实调查,贴近实际,得出的研究成果会更具有说服力和价值性。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可以进行实证研究,具备实证研究的条件。每一地区大都分布有高校,搜集材料方便;师德师风建设是针对高校教师群体,教师知识涵养和素质修养相对较高,配合度较高,易获取较多有效信息;高校数量多、教师群体规模大,使得数据信息来源更广,既能概括普遍性,也能总结特殊性,问题研究更具全面性和说服力;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时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如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在调查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可形成有实际意义的文献报告。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现状伴随时代发展会呈现出新变化、新特点,这是基础理论研究无法概括出来的,所以需要开展实证研究。只有找到典型性的问题才能发掘针对性的对策,也只有在实际探索和调查研究中才能总结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可以试着改变理论研究的这一单一模式,把实证研究运用到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上来。
3、结合不同学科开展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近年来,“多学科融合”的理念在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上被广泛认同,我们可以借助多学科这个视角来进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目前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角度进行相关研究的比较常见,伦理学、管理学、心理学学科视角虽有涉及,但成果鲜见。从教育学到社会学再到心理学等等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针对同一问题每一门学科的思考都会有不同意义和借鉴价值。今后的研究我们可以借助不同学科来进行以改变学科研究视角的单一性。如:从多学科视角下阐述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包括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从多学科背景下考量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发展的现状、从多学科角度出发探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举措等。
【注 释】
[1] 刘建军.论师德师风建设的“四个统一”[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02)11-19+156.
[2] 贾积身.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4(02)23-25.
[3][6] 赵浚.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