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中学语文教学法》对比及对教育研究启示
2019-11-26郑东旭
内容摘要:二十世纪初是语文教学法快速发展时期,阮真和蒋伯潜的同名同类著作《中学国文教学法》是中学国文教学法代表作,具有很大研究价值,通过对两本著作进行对比,分析出具有经典价值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以及找出经久不衰的教育理念在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热点“核心素养”中的体现以及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阮真 蒋伯潜 《中学国文教学法》
从1904年语文教育独立设科开始,中国语文教育改革至今从未停止,在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既有“引进”又有“创新”。在中国语文教育百年发展历史进程中,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涌现了许多语文教育经典大家,如黎锦熙、王森然、阮真、蒋伯潜等,教育界中对于教育转型讨论的人不计其数,但能将语文作为独立学科且系统化的构建语文教学体系并编写成书的人却少之又少。在语文教育初期,阮真在1936年所著的《中学国文教学法》和蒋伯潜在1940年所著的《中学国文教学法》都是当时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虽然这两本书中很多知识不能够运用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但是它的理论意义和研究精神仍然对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研究和改革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的理念与语文教育改革提出的“核心素养”新理念有着密切联系,对当语文教育有着启示。
一.两部《中学国文教学法》创作背景
1904年语文教育独立设科,起初,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外来的经验来发展我国语文教育,盲目的全盘接受外国的教育理论。改革不断在进行,但最后都没有取得什么成效。教育界认识到,我们一味吸收外来教育理论是不可行的,我们必须根据我们的教育情况和水平进行吸收和创造。各语文教育界大家纷纷寻找语文教学法,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阮真所著的《中学国文教学法》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蒋伯潜所著的《中学国文教学法》,前者是最具科学性的语文教材教法著作,后者是最具实践性的语文教材教法著作。两部著作虽然同名,研究对象也相同,但研究方法和观点却是大不相同的。
二.两部《中学国文教学法》对比
两部《中学国文教学法》著作命名相同,也都是针对国文教育方法创新进行研究,但是在内容方面却大有不同。阮真所写的书中共有五编,分为二十五章,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的、上课自习时间时间支配、学程、教员工作时间支配、教材选择和编配、读文教学、作文教学、辅助学程和特设学程教学[1];蒋伯潜所写书中共有五个部分,分为十三章、绪论以及余论,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的、教师素养、教材选择和排列、预习、备课、课内讲习、课后考查、习作、课外阅读、课外作业、课外习字与活动、教师进修[2]。两本著作中教材选择、读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观点交集最多的地方,我将对这三个部分进行对比,同时他们两人对于国文教学法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一)教材的选择
阮真和蒋伯潜在都认为当时的国文教学所用的教材存在很大的问题。阮真在书中说到:“读文教材的选择除了根据教学目的和进程标准以外,还需根据几种重要原则”。[3]教材就是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就是决定教学内容的首要原则。第一是适合程度原则,进行教科书编写要有合适的程度和标准,教科书编者不仅要研究自己编写学段的学生程度,还要研究各个学段学生的实际学习程度,因为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材编写存在内在联系和上下衔接的关系,不能相离太远。第二是兴趣的原则,“兴趣是和努力互为因果的。学生要有兴趣,方肯努力;要肯努力,方生兴趣”。[4]教材编写要遵循兒童学习的心理规律,提升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阮真还着重指出兴趣就是指学生的兴趣,而不是教科书编者的兴趣来代替。第三是需要的原则,阮真书中写道:“就业或升学的学生当然各有其需要。[5]除了这三点,阮真还认为功效也是选择教材时需要兼顾的。另一个原则是功效的原则,他认为:“所谓功效就是要求用力最经济而得到最高的效率”。[6]原因就是从前书塾对于国文的学习要十年,现在学习的时间缩至两年半,想要学通国文,提高学习功效是必须要做的。蒋伯潜认为:“选择国文教材,我以为第一,须顾到国文教材的目的,第二须顾到中学生的年龄程度,第三须顾到此时此地的需要”。这三点大致与阮真的观点一致。
(二)读文教学
读文教学是国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大致可以分为预习、课内讲读、课后考查三个部分。
在预习部分,阮真和蒋伯潜都将预习分为教学预备和预习指导比如每天教的分量安排、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对于学生不了解或存在怀疑的地方如何暗示或说明、如何引起兴趣等都是教学预备所包括的。蒋伯潜认为:“即使是以前教过的文章,一次一次的准备也必有新的意思,新的教学方法发现,则”温故可以知新”庶几能收所谓“教学相长”之效”。[7]
在读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课内讲读,阮真将课内讲读分为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及考查上次课文;第二个环节是提示本日课文题目和教学目的;第三个环节是朗诵一遍课文;第四个环节是预习考查及讨论,这部分要师生互相问答,教师启发和暗示学生,让学生获得新知识;第五个环节是对下篇进行预习指导,便于课前领悟。
蒋伯潜的课内讲读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预习的检查,通过检查督促学生学习,摒除惰性。第二部分试讲和范讲,让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对讲错的地方进行更正和点拨;第三部分试读与范读,让学生试读,教师再进行范读;第四部分讨论,讨论内容简写在黑板上,与学生一同推敲、改正。针对阅读教学阮蒋在预习、教学和考察几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阮真注重教师的预习准备和暗示指导,蒋伯潜更关心教学实践中学生预习基础知识方面的困难以及对教师“温故”的要求上;教学步骤方面阮真更倾向于自己科学主义的思想,蒋则注重学生的参与实践,“教”与“学”并行;课后考查方面二者都是采取抽阅笔记和课后测验来考察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三)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可以分为命题、指导、批改三个部分。命题部分阮、蒋二人都以学生作为命题的中心,作文的命题要由教师斟酌学生的程度、经验、兴趣和经验来确定,摆正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不能凭借主观来替学生命题。蒋伯潜认为作文命题要顾及到学生的能力、生活经验、心理兴趣和需要。“总之命题当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能作,易作,喜欢作,需要作”。命题的范围、形式、内容、题材都要来源学生生活经验。
作文前的指导对于写好一篇文章来说也是特别重要的,好的指导可以免于教师辛苦费力的删改。在指导方面二者都从取材和用材这一方面进行阐述,阮真将作文的指导分为三项来讨论:搜集材料、组织文章和结构文句。阮真认为作文取材的途径有两种:观察实物和读书;在作文的时候,根据所作体裁来取材,阮先生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将题目留给学生,课外打好草稿,上课时学生将草稿给教师看,然后将文章组织不当的地方,加以指导。蒋伯潜认为作文取材和用材取决于立意,还在书中举了多个例子论证用材要根据立意。
“批改”就是批文和改文。阮真认为改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文的不标准,予以订正,逐渐减少错误,来完成作文。但是实际实施的时候发现它既“批”又“改”,不利于学生自觉改正。蒋伯潜将批改分为字词的批改和章句内容的批改。对于批改他常用“黑板练习”的方法当堂改、当面改让学生知道自己作文中的错误,知道如何改正。
三.教育观点在教育改革研究中的启示
在现在语文教育研究中,出现了一个很奇怪和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在语文教育中,语文教育者往往并不是语文教育研究者,理论和实践始终无法无缝衔接。要知道教育研究出来的理论终究是要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的,不能实践,没有时间作基础,都是空谈。有了理论研究的支撑,语文才能更上一层楼,达到新的层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兼顾科学性和实践性,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制定教学顺序在部编本教材编排中也有体现,比如在一年级识字与拼音教学顺序上,或是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侧重上,更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在阅读教学上所占比重更多,阮、蒋两位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也是核心素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两本《中学国文教学法》的作者虽然一个科学主义,一个是实证主义,但是他们都是出于语文的热爱才进行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创新,研读这样的经典著作,不仅能发现其具有的历史价值,还能发掘出对当代的镜鉴作用,引起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反思。即使跨越了世纪,它对当今教育改革核心理念仍然有着巨大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魏本亚.魏本亚研读阮真《中学國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周文叶.周文叶研读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M].正中书局,1936:35.
[4]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M].正中书局,1936:36.
[5]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M].正中书局,1936:37.
[6]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M].正中书局,1936:37.
[7]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M].中华书局,1941:23.
(作者介绍:郑东旭,喀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