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2019-11-26白二雷许金余赵德辉
白二雷 许金余 赵德辉
【摘 要】为了强化我国的教育,使教育实现现代化,追赶上世界的教育形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我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教育教学改革,经过几轮教学改革,高校的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当前的教育理论界对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方向、任务、重点及实施的策略等方面存在不一致的看法。基于此,本文详细研究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希望能为相关人士的教学方法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学方法改革;基本理论问题
一、教学方法内涵的理论问题分析
第一,持有这种观点的理论界人士错误地把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学生实际的学习规律这一行为与学习方法混为一谈;第二,这些人还错误地假定学生原来使用的学习方法是正确的,并没有考虑这种假定是否能站住脚。其实,教学方法在西方教育界被定义为教的方法“method of teaching”,而不是将其称为教与学的方法“method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因此,我国的教育界人士应参考国外的先进理论知识,正确认识教学方法的内涵,这样才能为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理论依据,而不是造成思想上的混淆。当然,参考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理论,并不是一味照搬,而是应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造,使之更符合我国国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我国的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促使我国早日成为教育强国。
二、教学方法性质的理论问题分析
当前,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教育界经常会听到诸如“教学方法过于滞后”“优化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等论断。这些论断表明,在我国教育界很多人的思想认识中,教学方法是有优劣高低之分的。其实不然,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就充分说明了教学方法并无高低贵贱优劣之分,只要使用恰当,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但在当前的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中,常常有教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XX教学中,哪种教学方法最好?”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在这些教师的心目中,教学方法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种思想虽然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过于机械,因为每一个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中都不可能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教学方法滞后的说法也并不是意味着教学方法本身陈旧、滞后,具有优劣高低之分,而是指教师在采用这些教学方法时所持有的教学观念是陈旧的、落后的,在这种陈旧、滞后的教学观念引导下,这些教学方法才无法发挥出应用的功效。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可能某种教学方法效果极佳,但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思想教育中,可能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相反,可能对于英语教学无用的教学方法却在思政教育中发挥出巨大的功效。这就说明,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作用和功效,只要抓住这种教学方法的精髓,教师再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就可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就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和优劣之分。
三、高校教学方法特殊性的理论问题分析
当前,在我国教育界,对于高校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特殊性的认识已经达成了共识。高教理论界普遍认为,相较于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较大的差异。但在谈及这种特殊性的具体表现时,高教理论界却具有较大分歧。很多学者认为,在高校的教育中,因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而且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教的比重逐渐降低,实践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教学方法应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也都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并开设了综合实践教学课程,因此,这种观点并不妥帖;有的学者认为,当前的高校教学,更加重视信息化教育,很多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纷纷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教”的比重越来越低,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逐渐增加,而且学习的方法也逐渐由再现式转变为探究式,这就是高校教学方法特殊性的显著表现。但根据笔者在前文关于教学方法内涵的阐述,这种特殊性的理由也站不住脚。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在高校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法由过去的“灌输法”“传授法”转变为指导法,是高校教学方法特殊性的显著体现。但根据笔者在教学方法性质中的分析,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和优劣之分,这种观点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要认识这种特殊性,笔者认为,高教理论界的学者应从高校与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最基本的特点进行分析。根据我国相关教育学者对高等教育阐述归纳的两个基本特点:专业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明显地体现出高校教育中教学方法的特殊性:首先,高校专业教育的特点。当前我国各大高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培养的学生是我国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专门的人才,学生学习的也是都专业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同时也更具探索性;其次,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高校的学生在身体生理即心理方面已经趋于成熟,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更加理性,因此,他们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的对知识进行吸收,并形成一般的能力,而是更加深入地探究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及构成思想基础的方法。基于以上两点,高校的教学方法具有更加明确的专业指向性,更接近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像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因此,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也必须向着这个方面前进。
四、教学方法的归属理论问题分析
研究完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内涵问题、性质问题和特殊性问题以后,我们还必须研究一下教学方法的归属问题。在教育理论界,教学方法是归属于科学还是艺术,是一个很古老的课题,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在认识上仍有较大分歧。但这一问题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却有极大的影响,左右着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如果完全将教学方法归属于科学领域,是行不通的,因为很多时候,教学方法在使用中的艺术性占了十分显著的位置;如果将其归属到艺术领域,同样也是行不同,因为教学方法都有固定的套路,必须遵循一些同性的要求和实施的步骤。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进行归属,而是应该辩证地看待其科学性与艺术性,在掌握教学方法同行和普遍性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化和创造性,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在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的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的教学方法改革中,高教理論界还存在一定的认识分歧,本文分析了这种分歧,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可能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希望广大同仁能积极予以批评指正,同时也希望能对高校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健,李刚,王乐.关于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重点问题思考[J].商业经济,2018(90):187-188
[2]万心怡.高校乒乓球教学方式多样化改革的可行性研究[J].运动精品,2018(04):7-8
[3]包水梅.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之桎梏[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6):80-85
[4]方美璇,肖欣怡,朱东弼.浅谈互联网+时代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科技视界,2017(28):66+72
[5]李勇,吴斌,骆有庆.对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理性思考——基于原则与制度环境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1(5):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