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自悟”方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2019-11-26黄玉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9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黄玉兰

摘  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往往专注于一些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新课改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个人发展、内在潜力和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上,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课程安排等进行调节,将教学重点向培养学生的自悟能力上倾斜,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悟  教学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在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制造机会,引导学生提高自悟学习的能力,在数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能力。

一、小学生自悟式学习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悟的过程,因此经常出现经过课堂上的认真学习之后作业依然错误不断、知识学过就忘、对掌握的知识无法进行灵活运用等等学习上的烦恼。这些学生虽然认真参与了课堂学习,但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主的思维活动。所谓的自悟式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能力,通过自身的领悟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并且在此过程中收获新知识、新体验。在学生进行自悟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等方式对一些零碎的经验做出有组织的整体反应。自悟式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一个从“自探”到“自悟”,最后“自得”的过程。任何学习方式离开学习者的内部思维活动只能是空谈,因此我们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悟。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悟学习

数学是一门充满生活气息的学科,尤其是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完全与我们每一天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每一位学生在进入数学课堂之前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尊重这些学生们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通过购物情境、猜数游戏等在课堂上复刻这些直观有趣的生活情境,带领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的数学体验,唤起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为生成新的知识做好铺垫。在教育界,大家目前普遍认可在知识发生的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和遇到的问题进行重视和关注,以便在适当的时候能够对学生生活中的情境进行复原,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的融入到课堂氛围之中,积极的对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手、脑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在学习中获得感悟。例如在教材中通过摆小木棒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口算“42÷3”的计算原理,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购物找零的情境模式更易于学生进行体悟和理解。在活动结束后,老师带领学生对刚才的活动过程进行回顾,引导学生在分钱的过程和结果中带入数学符号,同学们都能够通过对之前行为的理性思考自觉的领悟出口算的方法。由此可见,知识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从中领悟道理,学习知识,并且能够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的掌握和运用。

新知识的积累需要以以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学习就是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解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以往的认知进行检验与更新的过程。在新知识和原有的知识与经验的相互作用下,知识体系将得到不断地充实与完善。数学知识本就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每个学生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经验,老师要做的就是就是通过在课程中设计一些小活动,唤起学生以往在生活中积累的相关经验,并且将这些经验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这些经验对新的问题进行解释,并且进行充分的思考。例如在对三角形的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个三角形的模板和一个参照物一起放在讲台上,问学生哪个比较高,进而问学生三角形有多高,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感受轻易地得到答案。在对测量三角形高度的过程进行回顾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让三角形的高度更高?三角形的高度怎么才能高于参照物?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三角形的高度概念有一个清晰的主观认识,为接下来课程的深入讲解做好铺垫。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分的利用自己以往的经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并且自主的组织语言对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将新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融为一体,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将新知识掌握的更牢固,运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反思能够为学习数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学生通过反思可以对事物进行再认知,对感悟进行二次体验。学会反思的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判断、活动和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使学生能够完全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掌握数学思维的本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平时积累的一些不良习惯,学生习题演练中有些错误可能会反复出现,这可能是学生对于错误行为缺乏足够的认知,对错误行为重视不足造成的。这样的问题如果要解决只能通过学生对自己的错题进行收集和原因分析,然后和老师一起寻找解决的对策。在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之后,自然会在练习时提高警惕,降低由于不良习惯造成反复做错题的概率。此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对于学习历程进行阶段性的回顾,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或者研究成果,有助于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和日常化,感受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对学习数学产生期待的心理。创造和设计出适当地教学情境往往是数学教學的关键,教师经常将注意力集中在引导学生们进行合作交流,将探究实验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行反思。现代教学的目的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的获取,让学生反思获取知识的过程、方式和途径对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结语

虽然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但学生知识的获取必然要通过实践——反思的思维模式来进行。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必须积极主动,努力进取,通过反思进行自悟,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锻炼,这是老师所不能替代的。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