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学”成“教”:促进深度学习
2019-11-26缪虎
缪虎
近些年,体育教学相继涌现了一系列教学新模式,如慕课、翻转课堂、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等。但与此同时,学生的体育学习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如动力不足、深度不足、参与面不足等。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潜质?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即“转学成教”。
一、转换角度:引导学生实现身份转型
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或者是教师标准地示范、学生积极地模仿。这样的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多,而研究探索的少。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研究体育学习,就必须实现学生的角色转型,让学生成为体育学习中的“教者”。将学生置于教者地位,有助于师生的平等对话,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练思考、学练探究,有助于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到体育学练中来。
比如教学“足球脚内侧传接球”,尽管笔者讲解了一系列技术,如支撑脚尖上对来球、膝关节微屈、同侧肩正对来球等,但学生在实战传接球的学练过程中,完全忘记了传接球技术。他们只顾着抢球、踢球,完全将技术搁置一边,课堂乱成一团麻。没有技术,更谈不上配合。基于此,笔者主动融入到学生中,将自己看作与学生平等的一员,与学生一同学练。教师犹如学生的学伴,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一一加以指导。笔者发现,当把自己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后,学生也将自己看成了“小老师”。当他们看见伙伴犯了不应该犯的错误后,就会主动指出。通过学生的互帮互学,他们自然而然地运用起了足球脚内侧传接球的各种技法,体育学练水平显著提升。
在师生转变角色后,学生主动学练的激情显著提升。当笔者发现学生累了,就邀请学生一起到多媒体教室观看传接球的视频。这样,进一步丰盈学生的体育学练表象,引导学生进行学练表达。这种转学成教的体育教学尝试,明晰了学生的体育学习认知,为学生展开体育自主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探寻策略:引导学生提升“教”的能力
学生不仅需要进行从“学”到“教”的角色转变,更需提升“教”的能力,要让学生的“教”富有启发、引导、示范功效。转“学”成“教”,尤其要注意增强“教者”的判别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对话、学会倾听,要引导学生学会揣摩,学会观察、学会追问、学会关注。学生在“教”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感受、体验“教”的乐趣。如此,学生就会从“被动教”转向“主动教”。
比如教学“后滚翻”,在笔者示范讲解之后,学生经过几轮的练习,产生了厌倦的心理。这时,许多学生还没有完成标准动作。为此,笔者让几位后滚翻动作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在全班面前展示。只见学生由蹲撑开始,身体稍前移,随即两手推垫,身体后倒,接着低头团身向后滚动,干净利落地完成了后滚翻动作,获得同学的阵阵喝彩。为此,笔者让这些学生现身说法,他们犹如一个个小老师,边讲解边示范,而且有意地减缓动作展示的速度,以便让其他同学更为清晰地看到后滚翻的动作要领。其中有一个“小老师”为了启发其他学生,讲解有声有色:小动物翻滚时,身体呈现什么形状?球形。怎样呈现一个球形呢?要低头、要团身、翻滚要圆滑。为了迅速地站起身,应该怎样做呢?两手在肩上用力推掌,经头部翻转,两脚落下成蹲撑等。
提升学生“教”的能力,关键是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时空,调动学生“教”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教”的能力,让每一个“教者”都获得积极的自我定位。学生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发展。让“教”与“学”同生共长、同构共生。
三、提升品质:引导学生掌握“教”的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转学成教,同样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教法”。教师要对“小老师”的“教法”进行点拨、启发,对“小老师”加以引导,从而让小老师们会教、善教、乐教。通过“教”,不断提升“小老师”的教学品质,引导“小老师们”掌握教学的方法。
提升“小老师”的教学品质,可以从教学语言开始,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常見的教学用语。比如“刚才我给你们示范的,你们看清楚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谢谢大家的倾听”,等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捕捉学生“教”的灵感,让学生学会启发、引导。可以让学生打比方,可以让学生在关键的时候卖卖关子,可以让学生配合手势和眼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教者”,通过积极互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教”的乐趣。在转“学”成“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探索“教”的方法,积极尝试“教者”的表达,发展学生“教”的能力,彰显学生“教”的个性、“教”的风格。
转“学”成“教”,是学生体育深度学习的一次逆向建构。学生在“教”别人的同时,在“教”与“学”之间能够实现一种融洽的转换。通过转变角色,学生能自我研学、互动交流,从而增进体育学习的深度,提升体育学习品质,发展体育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镇石甸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