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通”的方式贯穿初中生音乐学习
2019-11-26刘顺刚
刘顺刚
摘要:音乐教学不仅仅注重让学生获得音乐知识,更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审美感受、体验等。以“融通”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音乐学习,强调基于学生身心一体的整体认知,强调基于音乐素材的整合认知,强调基于音乐活动的综合认知。
关键词:初中音乐 音乐学习 “融通”方式
新课改以来,初中音乐教学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型,这就是从“知识中心”转向了“生命发展”。音乐教学不仅仅注重让学生获得音乐知识,更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审美感受、体验等。以“融通”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音乐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掘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让音乐课程能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深化学生的生命体验。
一、直通本体——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通感体验
以音乐本体为基础的初中音乐学习,不仅注重音乐课程的音乐性,而且注重音乐课程的实践性、人文性、审美性。直通音乐本体,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催生学生的音乐想象,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通感体验。直通音乐本体的音乐通感体验,不是为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而调动,而是要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掘学生音乐学习的创造性。
初中音乐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笔者充分发挥音乐作品本身的音乐质素功能,如通过节奏、旋律、肢体等变化所产生的美感,引发学生的音乐联想,让学生与之产生心灵的共鸣、共振。比如教学《伙伴进行曲》,笔者首先播放音乐作品,学生和着音乐的节奏,用整齐的点头、握手、摆手等方式相互打招呼,体验歌曲的节奏感,从而认识“恒拍”概念。在此基础上,笔者出示用不同图谱表示的《伙伴进行曲》,学生聆听主题音频,再聆听全曲,通过感受音响、图谱之間的关系,从而给整个音乐作品划分乐段。这个过程,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由此教师揭示单二部曲式——“A+B”,即(主题1+变奏乐段、主题2+对比乐段),由此笔者引导学生完成了对整个音乐作品的曲式分析。接着,笔者让学生再次聆听,加入打击乐器——小军鼓,并对“主题1”和“主题2”进行音乐想象,将“主题1”想象成“刚刚打了大胜仗的小士兵”,将“主题2”想象成“老将军回顾往昔的峥嵘岁月”,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小士兵”和“老将军”进行对话。学生通过看图谱、听辨音乐、音乐想象、角色扮演等活动,形成立体性、综合性的音乐学习感受。
在音乐教学中,从音乐本体性特质出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交互作用。通过这种交互作用,学生对音乐作品能形成整体性、结构性的理解、感悟,从而获得透彻的认知。通过看、听等多感官活动,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美潜质都能获得充分发展。
二、聚合素材——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整全视界
初中音乐教材中选编的乐曲往往是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涉及各方面的内容,比如音乐作品的产生背景、音乐作品表达的内容、音乐作品的不同版本等等。教师要聚合各方面的音乐素材,以便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能获得一种整全视界。以“融通”的方式进行初中音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音乐技能,获得对音乐作品的认知,还能让学生领略音乐背后的文化、精神。
聚合素材,教师要发掘音乐作品的内涵、背景,发掘音乐作品的故事、文化;要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学习,让学生去认识自我、理解世界。初中音乐教学极容易演变、异化为枯燥的技术训练。笔者发现许多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音乐节奏、旋律、调式等音乐知识进行反复讲解,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乐理知识的学习才是真正的音乐学习。比如教学《茉莉芬芳》单元中的《茉莉花》,教师就必须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然后进行取舍,将教学内容进行组合。比如《茉莉花》的版本很多,一般认为其源头就是《鲜花调》。尽管《鲜花调》的版本也非常多,但其开头都是“好一朵茉莉花”,而且基本上都是三段唱词。只有了解了《茉莉花》的源头,学生才能触摸到民歌的灵魂,从而突出音乐教学的民族性。
聚焦素材,深化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增进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在学习音乐后,许多学生都自觉地借助互联网了解《茉莉花》,发现《茉莉花》已经被各国音乐家改编成了钢琴曲、萨克斯曲、歌剧等。《茉莉花》还被许多地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许多地方都邀请专家想方设法证明《茉莉花》源自本地,利用这样的教学资源,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界。
三、设计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生成综合素养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的音乐教学形式往往比较单一、单调,就是让学生“唱、唱、唱”。这样的乏味的音乐教学,往往泯灭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钳制了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主性,束缚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创造性。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在音乐学习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乐绝不是单纯的音乐,音乐是与舞蹈、语言等紧密地关联的。”因此,奥尔夫提倡,音乐教学应当采用一种整体性的教学方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设计活动可以融“声势”“诵读”“乐器”于一体,将音乐、语言、动作结合起来。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听觉体验,也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学《川江船夫号子》,基于对学生具体学情的把脉,笔者发现学生已经学习了《黄河船夫曲》,因而对铿锵的节奏、高亢的旋律有着较为深刻的认知。《川江船夫号子》是汉族民歌,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八首不同的号子联缀而成。在教学中,笔者组织了部分学生展开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发现每一首号子都具有自身的特质,都对应于劳动者的劳动特点。比如,速度比较慢、节奏比较自由的就是“平水号子”,表现了江面的宽阔、水流的平缓;比如速度较快、律动短的就是“上滩号子”,表示水流非常急、浪涛非常汹涌;比如节奏非常快、非常紧凑、律动非常短促的就是“拼命号子”,这是因为水流非常险恶、湍急,也表征着劳动者的劳动强度非常大。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认识到音乐本身的特质,更能体会到这种音乐特质背后的内涵。
音乐活动能让学生获得全感官体验,包括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在音乐活动中,学生不是为了体验而体验,而是围绕音乐学习内容进行综合学习。在音乐活动中,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知,更能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感悟,能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感。在音乐活动中,学生音乐学习彰显出自主性、多样性、生成性。
初中音乐教学应当强调基于学生身心一体的整体认知,强调基于音乐素材的整合认知,强调基于音乐活动的综合认知。以“融通”的方式贯穿初中音乐教学,不仅追求音乐教学的生动有趣,更追求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融合性音乐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的新样态,能促进学生音乐学习力的提升,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促进学生音乐生命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周玉明.试论中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J].音乐时空.2014(17).
[2]杨珍.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与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2018(04).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