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中职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2019-11-26吴继斌
【摘 要】《长江三峡》是一篇经典的游记散文,以该文为例,结合中职学生特点,通过启发兴趣的激学、多元互动的探学、主动建构的悟学、学以致用的用学这“四学”构建从学到用的绿色生态链,进而构建起“四学”生态课堂,培养学生研读文本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品格。
【关键词】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8-0063-02
【作者简介】吴继斌,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扬州,225200)教师,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四学”,即通过“激学”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想学;通过“探学”,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会学;通过“悟学”,让学生反思与感悟,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通过“用学”,让学生回归生活,最终学会应用知识。激学是导入,探学是关键,悟学是提升,用学是目的。下面笔者就以《长江三峡》这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构建“四学”生态课堂。
一、基于生活情境的激学
第一,情境激学目的要明,定位要准。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想学。要综合考虑“学生、知识、社会”这三个要素,心中时刻想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培育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同时凸显职教元素。第二,情境激学要结合教材,基于生活。第三,情境激学要富于创新,灵活运用,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角色情境、图画情境、写作情境、口语交际情境、综合实践情境等。
在《长江三峡》教学中,笔者首先展示了几幅风景秀美的图片,然后提问学生,如果你乘船在美景如画的三峡中游览,是不是感觉很惬意?可古人却有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为什么古代人穿行于美丽的三峡中却“泪沾裳”呢?三峡大坝建成以前的三峡究竟是什么样子?然后引入课题,带领学生随现代作家刘白羽乘船游览长江三峡,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什么样子。图片情境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对美丽三峡的喜爱,用以前学过的古诗导入,利用学生对旧知识的反思引发其对新知识的思考,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探学。
二、基于多元互动的探学
探学的目的是将课堂还给学生。探学的作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能力。探学的方式是多元互动,解决问题。生态课堂就是要追求师生、生生、生本多元互动的课堂,在和谐互动中促进师生可持续健康发展。如《长江三峡》这一课的互动探学过程如下:
探究一:找文眼。要求学生在《长江三峡》第一段找文眼(其间插入对“文眼”一词的解释),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就能找到。
探究二:析文眼。“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句中“雄伟”“瑰丽”“交响乐”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网络共同查询这三个词。
探究三:思文眼。师生共同欣赏“交响乐”第一乐章——瞿塘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瞿塘峡的“雄伟与瑰丽”,并提问:瞿塘峡壮丽、高大在哪里?又有哪些景色美丽得异乎寻常?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探究四:问歌谣。教师提问:文中还写了杜甫的诗句和古时歌谣,作者是什么时候想到这些诗和歌谣的?想想看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基于自主建构的悟学
生态课堂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重视的是感悟的过程。所以悟学要做到:第一,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感悟;第二,既要让学生畅思畅言,也要把控方向,做到收放自如,切不可偏离讨论与感悟的“航向”。此环节教师可以预设讨论提纲,引导学生朝着预定的目标努力。例如笔者在《长江三峡》一课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1.作者围绕哪些特征来写景?
2.画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思考在各个时间点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什么要插入古诗和歌谣?
4.你所在的小组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通过这四个问题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并引导小组讨论的方向,使小组协作学习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問题的引领下,各小组激烈讨论,人人都有所思有所悟,并总结提炼出很多收获。例如:要学会抓住特征去写景,按时间顺序写出景色的变化;引用古诗和歌谣能增强文字的感染力;为了让语言更加生动优美,要学会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等等。
四、基于语文素养的用学
“用学”就是通过迁移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用学环节要注意三点:一是基于语文素养,二是基于专业特点,三是基于生活。例如,面向旅游专业学生教授《长江三峡》时,笔者曾创设这样的情境:如果你率团游览长江三峡,如何为文化考察专家推介?为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笔者要求学生学习用现在比较流行的图文创作软件“美篇”来记载生活的点点滴滴,留住美好瞬间或分享自己的快乐。学生完成后提交至网络学习平台,笔者再组织学生互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拉近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锻炼语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