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的苏南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2019-11-26王晨风汪瑞霞
王晨风,汪瑞霞
(常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016)
0 引言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并对特定地区的人类人居形成影响的文化传统,是集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地域”是特色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文化”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地域文化的研究也从初始的物质形态研究,转变为如今非物质的精神文化与民俗特质研究。地域文化在历史长河的传承过程中,经历了无数变更交替,却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与整体性特点,更是特定区域民风与文化的体现。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对文化关系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正是地域文化的普遍差异性,才组成了多样化的社会。
苏南地区凭借自身地理与资源优势,在城镇一体化等改革下占据先机,而乡村景观发展也受到其巨大影响,多数苏南乡村景观在转型中陷入雷同困境,出现了“千镇一面”的状况。苏南乡村需要深度挖掘自身文化,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道路,才能保持乡村景观的“多元化”。
1 苏南地区的地域文化与传统乡村景观
苏南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现如今,苏南地区主指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5块区域。苏南地区比起许多内陆城市,在水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地势低平,且河床高出水面,所以无数支流流淌在这片土地上并汇聚成河,又因为气候湿润多雨,形成了许多湖泊、沼泽,经过修筑水系后,最终形成了如今复杂的水路网络系统。在此的聚落傍水而生,倚水而居,共同构建了苏南特有的地域文化,苏南也被称为“鱼米之乡”。
1.1 传统乡村景观
传统乡村景观可分为自然乡村景观与人文乡村景观。自然乡村景观是景观中最直观的表现,包括地貌环境、气候水域等;而人文乡村景观则是指生活于特定区域的百姓,为了物质需要与精神诉求所创造出的特殊景观,其诞生、发展与人类休戚相关。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也不可一概而论,二者互相影响,如带有地域色彩的民居建筑,在每一个时间段上都具备差异性,却最终融合到一起,构建出特有的乡村景观文化,同时具备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
1.2 地域文化与苏南传统乡村景观设计的关系
苏南地区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与经济优势,农村发展快于一些内陆地区。苏南农村在历史的进程中,空间相对封闭,这使其历史文化得到很好的保留。随着国家的重视与自身实力的发展,苏南地区在景观设计中,已不仅满足于对基础设施进行改善,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保留与传承精神文化及打造自身的独特性上。
2 苏南地区乡村景观设计现状与问题
2.1 自然景观衰落
苏南地区最重要的自然景观是“水”。水元素像一条纽带,一头连接着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一头连接着悠久传承的文化历史。水体景观的规划决定了苏南乡村的发展。如今,多数苏南乡村出现水网堵塞、淤泥堆积、驳岸景观维护不当等现象,使乡村形象受损,给居民生活也造成诸多不便。
2.2 人为景观布局紊乱
苏南地区的人为景观布局多与“水”有关,依水而居,傍水成街。而近年来有的传统乡村出于交通目的,胡乱改变民居与水巷格局,人为打断街道网络,填河成路,打破传统的“一河一街”与“两街一河”的苏南传统水巷布局,图一时方便而影响整体的流畅性,致使地域特色逐渐消退,缺乏长远发展目光。
2.3 乡村公共空间规划不当
乡村公共空间规划不当是苏南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公共空间尺度不当、设施不全、组织混乱、过分城市化等现象,让村民缺乏乡村归属感。由于城市化影响,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乡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乡村人口结构已发生巨大改变,而且,这类人群难以对乡村公共事务投入过多精力,公共生活匮乏,公共活动也难以组织,加速了公共空间的衰败。
3 基于地域文化的苏南乡村景观设计方法
3.1 自然景观的复苏
3.1.1 水网脉络修复
在传统的苏南乡村中,民居一般呈“前街后水”的建造格局,水网遍布整个农村,成为居民赖以生存的根本资源。在保持原有的水网肌理下,用现代科学的方式,对水网河流进行疏通整治,修复河流断层,清理河底淤泥,并新挖支流河道,增强水网的流畅性,提高其完整性。
3.1.2 驳岸景观复苏
滨水驳岸景观是河道水利景观设计的重点,国内的驳岸景观大致可分为3种:自然式驳岸、硬装驳岸、生态驳岸。
自然式驳岸与硬装驳岸在苏南传统乡村中比较常见。自然式驳岸缺乏维护,美观性较差.硬装驳岸呈现出一种冰冷单调的现代风感觉,且苏南乡村中,鲜有用假山驳岸这种富有意境的处理方式,驳岸多为简单的石块与混凝土构成,所以很难融入苏南水乡的环境之中。
上文分析的2种景观效果都不是很好,所以推荐生态驳岸方式。生态驳岸方式作为如今景观设计中的主流,其优势在于能结合自然环境,凸显地域文化,在保证其实用性的同时,更具美观性,补齐了另外两种驳岸方式的短板。用生态自调控的方式,保证河流与驳岸景观的水分交换与调节,谙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2 乡村景观的整体布局
3.2.1 自然景观修复:乡村绿化模式
苏南地区多为平原与水乡,鲜有丘陵,海拔低于500m。景观设计可将植物布局分为平原绿化模式与丘陵绿化模式。平原绿化模式所处地势平坦,用途广泛,大致分为公共绿化与民居绿化两大类,公共绿化多为广场绿化、道路绿化、驳岸绿化等,而民居绿化主要指庭院绿化等私密性绿化模式。
丘陵绿化模式则是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稍作修缮,顺势而为,可用“依山傍水”四字概括。依山指环山型绿化模式,傍水则是山水型景点绿化。平原绿化模式的核心是按照自身规划,引导环境变化;而丘陵绿化模式则更多是融入环境,天人合一。
3.2.2 传统特色建筑的保护:乡村民居布局
苏南地区的建筑风貌多为青砖黛瓦的传统风格,各个镇区由于民俗文化传承不同可能会使建筑有细微差异。近年来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与村民对传统建筑疏于保护,使得地域文化逐渐流失。在传统建筑上,应注重承载乡愁记忆的建筑保护,如古戏台、明清民居等,保留并做适当的修缮复原,留住古老的文化传承。在新式建筑上,摒弃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欧式与美式建筑,以原有建筑形式为基础,结合当下新兴技术,选用当地特有的建筑素材,以“乡愁”铸“乡愁”,打造苏南乡村特有的建筑文化景观。
3.2.3 水网街巷的维育
水巷是苏南地区特有的乡村景观,在景观设计中,务必处理好其与街道、民居的关系。在遵循传统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衍生出以下3种水巷保护方式。
1)“一河两宅”格局 如字面意思,一条河贯通南北,两边为住宅(见图1)。
2)“一街一河”格局 河道的一侧连接住宅,一侧连接街道,在河道上方,通常架桥,便于行走,连接两侧(见图2)。
3)“两街一河”格局 通常顺序是“街—河—街”排列,也是景点最常用的水巷布局方式。街与街有桥相连,使交通顺畅。桥的跨度也比“一街一河”更大,桥洞方便通船、运输与旅游观光。通常设置河埠于两岸,方便居民生活(见图3)。
图1 “一河两宅”格局
图2 “一街一河”格局
图3 “两街一河”格局
3.3 苏南乡村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实践——以常州市梧岗村为例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在工具、技术、生产规模、生产效益等方面,均做出了巨大创新。苏南地区在气候与土壤上,占据一定的优势,更具备水网分布广、聚落人口密集、耕地面积偏少等特点。近年来,由于现代创意农业的兴起,加上政策扶持与自身经济的飞速发展,苏南地区在建设现代化新农村进程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在农林渔业方面,分别制定特有规划。农田方面实施有机农田、优质水稻、农业科技产业园等方式;林业方面实施果林采摘生态园、生态风景区、花博会等规划;渔业方面注重水净化处理,杜绝水污染,培育特色水产,打造自身品牌。
3.3.1 田园综合体概念
田园综合体属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改变以往单一性的经营模式,让农民与游客共同参与,综合创意农业、农业体验、产业融合等模式,真正实现“城乡交融”,带动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由于苏南地区具备良好的经济与资源基础,常州市梧岗村内的一片空地,可作为田园综合体的案例试点。
3.3.2 田园综合体公共空间营造
图4 公共设施
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和日益完善乡镇服务中心功能,形成功能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在田园综合体中,要同时考虑当地农民与外来游客的需求,于是在梧岗村中,配置了公共管理、特色民宿、医疗卫生、文娱中心等设施,丰富公共生活(见图4)。通过对梧岗村的实地调研,根据现有景观资源特点,结合其处于城市中的特殊地理位置,将梧岗村的设计规划定位于为游客提供一个宽敞、宜人及富有现代感、文化感的开放式共享农庄;多种植物综合布局,以湖泊亲水平台为主要景观,将多种功能集聚一身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完善科学合理的道路水脉网络系统和绿色环保的景观结构系统,为乡村公共空间注入活力(见图5)。
图5 常州市梧岗村景观设计效果
4 结语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设计才是注入灵魂的,苏南乡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更是要传承并弘扬地域文化,凸显乡村的独特气质。通过从自然景观的复苏、人为景观布局、景观创新研究三大方面,结合田园综合体模式,全面提升苏南乡村景观风貌,同时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实现真正符合乡村自身特色的景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