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2019-11-26周爱青
周爱青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中心中学 山东 莱西 266600)
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物理,这一阶段学生的物理知识更多的来源于书本,有时来源于试验,让学生接触到课堂教学的研究过程,能使物理教学产生更好效果,学生学习产生更大的动力。有目标的研究型学习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更轻松,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明显。
传统教学对学生思维启发,技能培养重视不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新思维,新方法很少在教学中反映,物理教材对现代科技,物理前沿知识反应滞后,缺少在现代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如:宇宙探索、恒星演变、太阳能汽车、磁悬浮列车、CT、B超、磁共振等。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创新精神,动手实验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由此,既要立足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又要放手对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现象进行探究和发现。
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为着眼点,以学科知识和生活知识为切入点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及思考探索。如:对重力加速度G=mg,思考g是否是一个定值,如果不是,加以实验研究证明,这就是一个从学生知识与能力为着眼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实施途径。又G=mg关于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学生学习后,仍没有将这两个物理量区分开,误认为质量与重力只是等于9.8倍的关系,认为1千克=9.8牛顿是质量与重力的换算关系的错误。关于浮力的知识,浮力的大小与水深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前面学习液体压强时,液体内压强随深度而增大,容易使学生误认为浮力与水深也有关,及认为游泳时深水处比浅水处好游,这是因为深水处浮力大的误解。有的学生由速度的定义式V=S/t把速度理解为只表示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而忽略了速度既表示运动的快慢又表示方向的变化两方面的物理意义。教学中应了解和掌握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因势利导。通过动手实践,有意识给学生设置疑问,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质疑,并给予指导,点拨,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教师设置相关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可行性的途径。通过动手实验,用实验事实去批判学生原来头脑中的不正确认识,建立正确的概念,并逐步学会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加以创造性的思考和探讨。
2.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并对其产生的疑问进行探索和研究
基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和探究的范围又有较大的局限性。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适合于其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探究性题材,是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要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机会,启发学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各种问题。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环境布置到城市的建设规划。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和问题。如牛顿坐在苹果树下面,看到苹果从树上掉落到了地上,有些甚至掉落到了他身上。牛顿就由这么常见的现象产生疑问:苹果为什么不掉到天上?为什么总往下落到地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直到发现了物理学中的重要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3.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总是体现为若干具体的学习形式和教学方式。如教学《超重和失重》这一内容时,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做分组实验:用细线悬挂起一个重物,使物体静止,再把重物拿到一定高度后突然放手,重物会把细线绷断,又让学生看宇航员在“和平号”空间站中工作、生活的录像片段。并认真观察分析,注意与地面上人们的工作、生活情景比较。让学生思考可产生些什么疑问?如:超重和失重现象存在的利弊?为什么悬挂物体的细线会绷断?为什么空间站中的宇航员会飘来飘去?完全失重状态和超重状态对人的生理、心理有何影响?如何在地面上创造完全失重状态来训练宇航员?等问题。学习知识,必须要走理解掌握到应用发展之路。熟能生巧。学生必须参与说、写、练的活动,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日常教学时可更多的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改变学生向教师“等、靠、要”的习惯,改变教师向学生“关、管、灌”的方式,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说、多写、多练的机会,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联系、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和发展能力。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热爱物理,喜欢用物理的角度来思考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而达到培养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研究方法的目的。也希望把这种良好的习惯引入到其它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要适当引导学生,而不急于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让学生进行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难点问题,最后才由教师帮助解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