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艺术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审美思考
2019-11-26王绍晶
王绍晶 王 龙
(辽宁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辽宁 117004)
一、评书艺术基本介绍
(一)内涵
所谓评书,指的是传统口头讲话表演艺术。评书艺术发展历史悠久,并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它通过多样化艺术手段传播文化知识,借此吸引受众,满足受众精神文化需要。
(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评书艺术传承工作迫在眉睫,从艺术审美角度来讲,将评书艺术运用于学前儿童教育中,既能满足审美教育需要,又能起到优秀评书艺术传承的作用。同时,这也是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能为社会发展培养均衡发展人才。
二、学前儿童教育中评书艺术审美分析
学前儿童教育工作推进的过程中,艺术审美教育本质应全面彰显,这不仅符合新课改要求,而且能够满足儿童个性化学习需要。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时,学前教育教师深入了解评书艺术,并探究评书艺术审美教育实践路径,这对优秀艺术文化传承、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有促进作用,同时,还能为今后艺术审美教育工作起到基础铺垫作用。
(一)提高教师艺术审美能力
现如今,大多数学前教师组织艺术审美教学活动时,会不同程度的忽视儿童健全人格培养这一内容,殊不知,这类教学活动会大大降低教师的人格魅力,使儿童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加大教师与儿童间的矛盾。因为艺术教师作为审美教育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如果教师的审美意识淡薄,艺术欣赏能力较低,那么评书艺术融合学前教育工作会遇到重重阻力,这对艺术人才培养、评书艺术创新式发展有不利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前教师利用应根据新课改要求,不断强化自身艺术审美水平,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身艺术审美能力,并根据评书艺术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进而儿童会潜移默化的被教师熏陶,基于此,儿童艺术审美意识会渐渐增强,这对高效评书课堂打造有促进作用,并且儿童身心能够得到评书艺术的净化和感染。由此可见,教师自身艺术审美能力提高,这对评书艺术传播、儿童审美意识强化有重要意义。
(二)合理设置评书艺术课程
艺术审美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这类课程对儿童的领悟能力、表演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学前教师遵循素质教育改革要求的过程中,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增设评书艺术课程,并合理设置课节和课时,通过评书艺术课程教学来循序渐进提高儿童审美水平,并使儿童客观、全面了解评书文化,这对儿童正确三观树立有积极影响。评书艺术课程以两种形式开展,分别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二者协调配合,以完成共同的艺术审美教育目标。评书理论知识传授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并通过PPT展示的方式梳理知识点,有助于儿童建立知识架构,并丰富知识储备,从而为实践课程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为提高评书课程教学效率,确保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教师适当开展实践活动,从而环节理论课堂的枯燥气氛,避免儿童产生抵触情绪。
(三)开展多样化评书实践活动
兴趣是学习一切的基础,要想使儿童意识到评书艺术审美教育的育人作用,应首先激发儿童对评书艺术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儿童会在兴趣的引导下接受理论知识,积极主动的参与评书艺术活动。教师组织多样化评书艺术活动,能使儿童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最为重要的是,这能激发儿童艺术潜能,使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展现艺术天分,并潜移默化的增强审美意识。在此期间,教师应对每位儿童认真观察,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儿童,使儿童在评书艺术活动中有所收获。除此之外,学前教师应主动与儿童家长沟通,希望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儿童在家庭中学习评书艺术的时间。在此期间,儿童家长应发挥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如家长利用闲暇时间带儿童来评书馆,通过丰富儿童观听体验来培养儿童艺术审美,同时,这对亲子关系增进,评书艺术审美教育工作稳步开展有推动作用。
结论:综上所述,评书艺术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合于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能够培养儿童艺术审美能力,并加快评书艺术传播速度,实现艺术与教育同步发展目的。通过提高教师艺术审美能力、合理设置评书艺术课程、开展多样化评书实践活动等措施彰显评书艺术审美作用,这对学前儿童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有促进意义。因此,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实际情况,探索评书艺术审美教育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