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探索
2019-11-26张丽
张 丽
(吉林省通化县东宝中学 吉林 通化 134100)
1.分散难点,合理安排
化学用语由于数量多,枯燥乏味,成了教学难点,如果在教学中把难点分散,则可让学生感觉不难。所以在讲绪言课开始就把元素符号、化学式当作代表某种物质的普通符号陆续出现,每节课给学生讲几个常用,常见的,让学生多见多写,通过反复出现,使记忆自然形成,到讲这些化学用语时,再揭示它们的内涵,学生就较易掌握了。当学完化学反应方程式,并用反应方程式表示一个反应时,若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经常碰到反应物、产物的化学式,且能很熟练地写出它们的化学式,那么即使是一个曾学过的较复杂的反应,写式也是水到渠成了。
2.明确目的,理解内涵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大都喜欢实验,对感性的知识易接受,但对化学用语这种抽象的概念,符号则不易产生兴趣,部分学生甚至产生了厌烦情绪,致使对化学课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给学生讲清学习化学用语的重要性,化学用语的丰富内涵,如见到O就读作氧,见到H就读作氢,见到H2O就读水,见到H2SO4就读作硫酸。这样就把化学用语与其所表示的意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理解和巩固,使得化学用语的名与时结合起来。而很多学生吧元素符号,化学式都按英文字母来读,这样导致化学用语与其意义没有很好的结合,也就是名与实不符。这样就很难记,就是记住了也是死记,很快就忘了。
3.设计好化学教学方案
化学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学方案的“蓝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就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
3.2 要熟悉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
3.3 要充分备课。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情景。
3.4 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实验药品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
4.注重学习方法,学会归纳总结
初中化学毕竟是一门新的学科,不是很难,只不过基础知识、记忆性的知识点比较多而已,因此,学好化学必须要注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4.1 承前启后法。比如在学习到后面爆炸的时候要能够回想起前面的氢气也会爆炸,进而自己归纳出有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粉尘这些物质混在空气中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其中,前面三种物质又都是可燃性气体,因此,在点燃这三种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气体的纯度,粉尘也容易发生爆炸,因为我们经常在一些面粉加工厂门口看到“禁止火种”这些类似的标语。
4.2 特殊记忆法。我们在学习整个初中化学的过程中会发现有以下几个特别的知识点,例如,碳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时候的反应是我们遇到的唯一一个吸热的化学反应,电解水实验中,到底是哪一极产生氢气,哪一极产生氧气,时间一长,也许会忘记,但我们只要记住“父亲”即可,即负极产生氢气的意思,氧化还原反应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也是在考试中学生最容易出错的,我们只要记住”抢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依此类推,有还原性的物质发生的是氧化反应,那么另一种物质就具有氧化性,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的是还原反应。
4.3 口诀记忆法。在学习元素的化合价的时候,往往是学生最累的时候,一下子出现了很多元素和根的化合价让学生陷入被动,死记硬背肯定是不行的,这个时候,学生可以借助口诀来解决这个实际困难。
5.组织化学兴趣小组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新课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