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19-11-26郭海燕
郭海燕
(山西省怀仁市城镇第三小学校 山西 怀仁 038300)
国家之兴亡,民族之振兴,希望在教育。而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为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寓创新素质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之中,实施创造性教学,营造创新的良好环境,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发现、探索、再创造的过程。
1.创设情境,孕育创新意识
创新是在强烈创造意识的指导下产生的。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运用尝试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我采用“欲擒故纵”的导入法,首先师生共同参与一场别开生面的竞赛:由学生报出几个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看谁最快说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才计算完一两题时,我已判断完毕,学生在“失败”“惊讶”之余产生好奇心:“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其中必有什么奥秘?”迫使学生带着激发谈话: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就能正确判断也这么多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呢?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奥秘。同学们想不想掌握这个本领?那就请同学们自学“分数化小数”这部分内容!
当学生得出初步结论时,我针对“最简分数”这一很容易被忽视的前提再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判断出9/15、14/50、33/100这样的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当他们照着前面的方法结论判断时,结果又出现了失误。
2.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发散思维往往产生新奇、独特的思想,因而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其主要功能是求异创新。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创设一些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思路,让学生在求异中进一步了解事物,以培养学生善于挖掘问题的多向性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能力。例如:在巩固“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如下题目:看一看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哪些可以改写成与加法有关的算式?
(1)5+5+5+5 (2)5+5+5+3
(3)6+6+6+6+6+6 (4)6+6+6+6+6+8
学生很顺利地将(1)、(3)进行改写,而对(2)和(4)进行改写则感到有些困惑,但在观察题目特点后,有的学生将(4)改写成65+8或66+2;有的学生将(2)改写成63,学生把3分配到三个5中,使之成为三个“6”,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这样设计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是通往创新之道。教学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材料、组合、构造、功能、形态等不同角度去扩散思维,从多种途径中探求不同的解题方法,基本途径就是加强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要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
3.悬疑激思,培养创新能力
要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应关于因材悬疑创造良好思维情境,改变学生定向思维,让学生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创造性地掌握新知。例如:学习了圆的周长公式后,可设置这样的悬念:刚才上课前,老师经过操场东边看到一棵很粗的树,老师琢磨着这树的直径有多大?到现在还没想出来,同学们帮老师想想怎样才能知道这树的直径有多大?
这样学生有良好的思维情境,思维被激发起来,有的说:“把树钻个洞”,马上有同学提出“钻的这个洞不一定是直径”。有的提出用“卡”的办法,先卡住大树的两端再量出两端的长度。老师鼓励说:“真聪明,还有更好的方法吗?”有的说:可用卷尺量一下树干的周长,再根据公式C,求出直径。这样改变学生顺向思维,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了知识的联系又从联系中沟通了变化,既发展了灵活的思维,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4.尝试操作,发展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从直观形象入手,让学生眼看、耳听、动手操作,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尝试活动,获得多方面的感性认识,加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自制两种形状的纸板,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梯形纸板拼补成长方形。然后放手让学生观察三用形、梯形与和长方形面积的关系,尝试推导出公式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评价。在“互补”的作用下,促进学生理解了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底高还要除以2”的科学道理。这样的指导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尝试操作,自觉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从实践到理论,自己归纳出计算公式,不仅理解了公式的含义,更明白了公式的由来;不但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更发展了创新的能力。又如教学“比例尺”后,我让学生分组测量操场或教室的有关数据。然后随意发给学生八开、十六开或三十二开的白纸一张,让学生根据纸的大小自己定比例尺,自己设计和绘制平面图。这样的操作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良好创造环境和“土壤”,使学生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而创造人才需要创新教育,作为教师应恰到好处地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让学生能耳濡目染地感受到创造之乐趣。帮助学生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一代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