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教学的开展探究
2019-11-26贲红珍
贲红珍
(安徽省定远县新区实验小学 安徽 滁州 233200)
传统教学当中,教师使用相对简单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会显现出枯燥的局面,教师应当改变教学方式,不再采用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工作。另外,小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意义与用途都还处于懵懂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随着教学难度的不断增加,学生就会很容易对数学学习的目的与内容而产生质疑,不知道学习数学的意义与用途,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一定的厌恶感,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小学数学老师要加强对学生们的引导,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生活情境教学方法的使用,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小学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较深,往往会将“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原则,然而,以该原则为指导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已经无法取得和预期相符的教学成果,正是在此背景下,作为将所学知识向日常生活进行转化的主要途径的生活情境,开始被大量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也较为突出。小学阶段所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其目的主要是加强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生活情境应当具备应有的真实性,实践表明,只有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随之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体现所学知识的生活问题进行观察的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高于生活
数学是一门独立性较好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具有良好的逻辑性与系统性。数学源于现实生活也高于现实生活,而教学能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形成紧密联系,进而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实用性,使学生理解数学是以服务生活为目的。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接触数学的时间较短,对抽象内容理解不到位,从而会在学习时遇到各类问题。其实,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良好生活环境,用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水平得到提升。教师在讲授“159+99、157-99”这类题目的时候,学生不会感觉陌生,但是教师让学生进行解题思路的转换,将“159+99”变成了“159+100-1”。此刻有些学生不理解之前通过加法计算的内容,为何现在需要减“1”呢?很多学生不能迅速地进行思维转换,教师若依旧使用理论性内容开展讲解,会让学生越听越懵,可以为学生创造实用性较好的超市购物情境,协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避免使用纯理论知识讲授的方式。
3.数学作业中融入生活情境
数学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将知识回馈于生活,做到真正地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让学生对生活进行更多、更详尽地了解。课堂教学当中由于时间限制,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率,教师便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监控,有效地锻炼并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强化课堂教学知识,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较短,教师基本上只能完成对本堂课程教学知识点的讲授,难以留下足够的实践让学生通过习题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因此,布置课后作业不可或缺。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求教师将生活化的特点考虑进去。而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多为让学生通过数学计算进行训练,这种方式不仅难以达到巩固数学知识的目的,还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难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摒弃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后作业的布置过程中进行生活情境化设计,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有效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4.结合生活情境加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老师要转变自己的课堂地位成为知识的引导者。因此,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的时候,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并且作为老师要实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以便于选择适当的教学情境,以实现在有限的课时里获取最大教学效率的目标。再者说,小学学习期间是孩子们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非常强,老师不论是在课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让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更为融洽、和谐,以确保学生始终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要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充分了解,以便于老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结语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们学的自在有趣,让教师们教授起来也更加轻松,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们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为以后数学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