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文言文价值释放的策略

2019-11-26江苏省兴化市开发区中心校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35期
关键词:涵泳钟子期伯牙

江苏省兴化市开发区中心校 房 婷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是生命的思想库。”小学阶段经典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带领学生体验并逐步走向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中。对儿童来说,经典的文言文并不是借助于机械地“讲解”和“记住”的方式实现的,而是要作用于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中,调动儿童内在的情感和思维,让蕴藏在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与学生的主体生命形成内在的认知联系。

一、依托文本特质,在诵读体悟下感受语言律动

所谓诵读,即放声朗读,熟读成诵。文言文因其独特的语言习惯,字寥而意丰,音短而韵长,只有借助于文字音节的诵读,才能让内在的语言文字律动起来。诵读的价值就在于借助学生的耳、口、目等多重感官,让原本生硬、刻板的文言文悦动起来,便于儿童以更直接的方式感知、接触。

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中“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一句时,很多学生都认为这句话最难读,教师则关注语气助词“兮”,引领学生在诵读时关注节奏的把握与停顿,并通过自主性的尝试,认识到对这些语气词后作停顿、延长处理,文言文独特的韵味自然就出来了。著名教育家蒋维乔先生曾指出:“文言诵读要注意音节的抑扬顿挫,以畅发作者之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建构起对文言文的亲近感、熟悉感。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文言文的特点,设置这样的诵读活动——

板块一:(1)借助拼音和注释,正确、完整地理解文言文的大意;(2)同桌相互促读,彼此指出对方的问题;(3)自主练读,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全理解文本的内在价值。

板块二: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变换方式历练学生的诵读能力。(1)去掉标点符号进行诵读;(2)将文字以竖排方式呈现进行诵读;(3)将原文改成繁体字进行诵读;(4)剔除核心内容,学生以填空的方式进行有机诵读。

如此一来,不仅依托教材文本使学生完成对文言文基础性的诵读,更要借助多种形式的变换,为学生开辟走进文言、亲近经典的方式。唇齿和声音给予学生的语言跃动快感,让他们对文言之美的感知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是语文实践活动中融通语言和精神的基础性感知活动。在诵读中,学生汲取了全新的精神召唤,将身心从铿锵的语言迈向了意蕴深厚的经典世界。

二、创设可感语境,在语言涵泳下凸显经典的意蕴

所谓涵泳,即浸濡、润泽之意,指向于学生对文本的仔细阅读、深切领会。涵泳的本质在乎于“得趣”,既得语言之趣,也得意蕴之趣。只有沉潜在语言的境界中学生才能有所意会。因此,涵泳的过程就是对经典文言文语言美和意蕴美进行领略的过程,是感性体悟与理性辨析的结合。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的身心沉浸在具体可感的语言情境之中,口诵心惟,浮想联翩,不断品味,真正知其意、悟其趣、得其神。

还是以《伯牙绝弦》中“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这句的教学为例,在深入感知与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就引领学生在深度涵泳之际,就设置了这样的两大核心板块:首先,正面涵泳,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导语: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赞叹——!学生在教师导语形成的语境中大声诵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将文言文中的经典语句浸润在具体情境中。其次,反面涵泳,教师将涵泳的视角进行倒置:伯牙好不容易遇到知音,可在第二年满怀喜悦之情与钟子期见面时,面对的却是钟子期的墓碑。从此,即使伯牙之琴还是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这样赞叹了——;即使伯牙鼓琴,还是志在流水,也不会再有人这样赞叹——!学生再次依循着教师导语创设的语境,大声诵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如此一唱三叹的涵泳品味,学生一方面进入文本语言的意境之中,深入全面地涵泳经典文言文语言的轻重缓急、停顿节奏、语速语调;另一方面,则以联想的方式进入文本的形象性世界,继而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真正领悟意蕴层面的情怀与格调,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落寞与惆怅,就在反复涵泳的过程中得以还原唤醒、丰富感受。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涵泳是历练学生良好语感的基础。涵泳效能的达成就必须在心智交融、反复推敲的过程中心领神会。

三、对接当下文化,在思维启发下彰显经典的价值

经典文本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内容、形式知晓与记忆的层面中,也不能仅仅止步于对语言所描述对象的感知维度上。经典的价值就在于会在全新的感官和时代下,碰撞出全新的文化价值。这就要求阅读教学必须将经典文言文与儿童的内在生命进行有机对接,通过学生的理性探索和沉思,帮助学生与文言文之间建立联系,将经典文言文转化为极富生命张力的文化,如此,经典文言文的文化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笔者在教学了《伯牙绝弦》后,曾经写过这样一段反思性文字:

在学习了这篇文言文之后,我曾经为学生设置了一个表达练习的环节: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墓碑前,回忆过去与子期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你觉得伯牙会在此时此刻说些什么呢?从学生最后的练笔内容来看,绝大多数都是抒情性和描述性的感慨、惆怅之句,说明学生的认知体验还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这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够的。这种缺失了思维含量和文化理解的认知,只能使得学生对经典文本的感知滞留在肤浅的层面上。

由此不难看出,在诵读与涵泳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从语言层面、情感维度与儿童的生命相遇,还需要将经典文本内在的文化价值融入儿童内在的认知心灵上。那学习这则文言文,学生是否就真正扣准了“知音”的内涵呢?在当下信息的时代,尤其是“朋友圈”越来越广的情况下,为什么很多人却觉得知音越来越难寻觅了呢?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够紧扣上述触及当下儿童内在心灵的问题,引领学生“明辨之”“考量之”“慎独之”,那经典文化的价值不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彰显与辐射了吗?

正所谓“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躬行而践履”。阅读教学只有试图将经典文言文的内容与当下儿童的思维实现真实而多维地融通,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价值的高效再现。但这里必须要强调的是,熟读是精思的保障。因此,对经典文言文的教学就应该遵循诵读、涵泳、启思的规律,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素养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涵泳钟子期伯牙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知 音
何谓“知音”
高山流水
陆九渊“涵泳”法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