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融合研究
2019-11-26马紫霞
马紫霞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幼儿园,甘肃 陇南 746000)
对幼儿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有利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还有助于提高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儿童的意志力、责任心和爱国心,激励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但是,在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实际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融合现状
(一)区域活动选择的内容不恰当
当前区域活动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选择上都很类似,尤其小班和大班的美工区活动内容,教师所选择都是青花瓷,提供的材料也大同小异。还有一些区域活动中提供的材料超出了幼儿阶段的理解接受能力,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且大中小班的孩子都在同样的区域里开展活动,操作同样的活动材料,没有用心思考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教师选择的内容、提供的材料,将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效果,导致幼儿在活动中走马观花,浮于表面,不能获得经验的提升。
(二)教师过度参与幼儿区域活动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幼儿园观察中发现,有的教师过分干预幼儿游戏,用成人的固定思维框架束缚住孩子的自我探寻,代替幼儿游戏。比如,传统特色区域活动时间,教师组织传统扎染活动,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组,然后一组一组地根据预设内容进行指导,使区域活动变成了分组活动,完完全全失去了以幼儿为中心的精神。还有有的教师又太在乎幼儿的认知,怀疑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忽略了幼儿的自我学习,甚至为了自己的引导而打断幼儿,反而让幼儿产生逃避之心。认知提高是循序渐进的,需要考虑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尊重幼儿主体性,加以正确引导。干预过多,会挫伤幼儿活动积极性,对幼儿养成良好性格、健康人格不利。
二、提高传统文化在区域活动应用效率的措施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的目的性、计划性
任何教育活动要想保证其顺利有效开展,都要有目的和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区域活动也不例外,应事先制定好区域活动计划,明确活动主题和目标。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提前制定计划,计划内容包括区域的活动目标,根据目标投放的哪些相关材料,主班、配班负责哪个区域,对自己负责的区域进行哪方面的指导。这关系到定点和定人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活动时幼儿毫无目的地玩,发挥不出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的现象。教师带着目的观察,这样在指导中也会有针对性。教师区域活动前制定一份计划表,教师确定主要活动内容,把美工区、建构区、表演区作为重点区域,教师在这三个区进行定点观察与指导。区域活动过程中,应当遵循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准备材料的顺序,保证区域活动的有序性、有效性,引导幼儿参与进来。
(二)根据幼儿接受特点,准确筛选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容
幼儿教育阶段,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能满足幼儿的生理特点,需要认真加以辨别分析。教师需要广泛搜集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筛选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且感兴趣的教育内容,通过组织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等形式,多渠道融入,多领域渗透,让幼儿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底蕴。比如民间体育游戏与户外体育区的整合,民间文学(童谣与童话、神话传说、古诗词、谚语谜语等)与语言区的整合,民间手工(剪纸、扎染、泥塑、编织等)与美工区的整合,民间艺术(京剧、舞蹈、音乐等)与音乐区的整合,民间益智游戏与科学区的整合,民间生活活动、传统节日与生活区的整合等。
(三)明确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定
幼儿的个体发展不同,需求也不同,教师应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程度的幼儿提高,充分发扬幼儿的个性特点,实现教育目标。例如,教师让幼儿认识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塔形建筑物,并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幼儿用自己喜爱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不同幼儿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色就会被释放,幼儿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有的幼儿会采用绘画的方式画塔形建筑物;有的会采用积木堆积的方式堆积塔形建筑物;有的会阅读书籍了解塔形建筑物。虽然不同幼儿了解、表现对塔形建筑物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无疑幼儿都真正的了解认识了我国塔形建筑物,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个性,教师真正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而幼儿也成为了区域活动的主人。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悠久历史中遗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通过区域活动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形式。让幼儿在自主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体验作为中华儿女应掌握的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