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培养

2019-11-26王志宏

读与写 2019年25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习惯民族

王志宏

(吉林省双辽市第三小学 吉林 双辽 136400)

然而,在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德育实践中,我们总能发现学生的内化效果与教育者的期望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究其原因:一是过多依赖于学科教学、重大活动等主渠道,导致培育途径单一;二是很少关注学生的年龄和已有道德水准,成人化趋势严重,导致民族精神的培育缺乏针对性。为此,在不断审视自身的教育行为之后,我们将德育工作的重心定位于: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启蒙教育,帮助他们初步形成民族情感和民族品质。通过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培养学生具有自豪、自信等深厚的民族情感;通过发挥行为养成内化功能,培养学生逐步具有自强不息、关爱社会等良好民族品质。

1.发挥学校文化的熏陶功能,培养小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

学校文化,是在学校特定环境中共同生活的全体师生的一种共同追求。我校全面发挥了学校文化的强大熏陶功能,构建了与培养小学生民族精神相适应的学校文化内容。

1.1 以传统文化引导人。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土壤,对民族情感的培育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作用。为此,我们策划了“让经典的传统文化走进各班”的系统工程,各班也依据小学生的普遍爱好,选择了适合本班的传统文化继承项目。为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的陶情功能,我们确立了“传统文化进班级”的螺旋式教育模式:一是涉猎,即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并形成一定的技能;二是透视,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挖掘前人的做人思想和行为原则;三是升华,即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提炼传统文化背后所蕴藏的民族精神,引领学生明确人生的理想和对社会的责任,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1.2 以环境文化影响人。校园环境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外在条件,是师生员工每天能看到、触摸到的客观环境,因此,校园环境的文化倾向具有不可替代的熏陶功能。

(1)重视已有的环境文化。“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行字都浸润孩子们的心灵”是我校建设校园环境文化的目标之一。德育走廊里都悬挂着革命领袖和中外名人的画像,教室内悬挂有名人名言警句的条幅,宣传橱窗内有校风、校训、教风、学风,这些设置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民族意识的形成。

(2)建设适应新形式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确立班级文化主题,让他们以自己喜爱的形式打扮教室,开辟自己的德育专栏,自己编写德育宣传刊物。学校积极发挥辅助功能,帮助班级文化建设拟定方向。

1.3 以学校精神塑造人。走进学校,总会感觉到一种力量萦绕在我们的周围,我们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不由自主地认同它并融合到其中,这就是学校精神,它是校园的主导与核心,是师生健康向上精神形成的土壤,是师生良好品质养成的催化剂,具有强大的魅力。我们写标语牌、精心设计校服、校徽和校旗、创作校歌、提炼校训,在某种程度上已构成了学校精神的基本框架。随着新课程的来临,我们愈发感觉到,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转变角色,改变教育方式,使德育工作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对访的过程。为此,我们以民族精神为核心,变革学校传统的标语牌、警示板、校风、校训,使之成为与学生更为贴近的心灵对话栏,让一行行硬梆梆的文字让出了位置,一段段满含期待与祝福的话语登上了舞台。正因为有了这种润物无声的学校精神塑造,民族精神的培育就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着时代和生活气息,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教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人生的内在需要和追求。

2.发挥行为养成的内化功能,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品质

德育工作中,我们会看到这样一条线索,即把情感转化为行为,把行为转化为习惯。在这一链条中,行为习惯养成是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在养成教育活动中,坚持使用“三利用,三帮助”的工作思路:一是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品质;二是利用活动实践,帮助学生体验民族品质;三是利用习惯养成,帮助学生形成民族品质。几年来,我们遵循这种内化的规律,扎扎实实地走好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每一步,开拓出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崭新途径。

2.1 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品质。充分利用已有的德育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保证课时,保证质量。同时要求全体教师树立起全员育人思想,深入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民族品质。

在新课程到来之际,我们积极响应市、区号召积极地开发德育的课程资源,构建了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体的德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两大板块,十分有助于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对学生树立民族品质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活动实践,帮助学生体验民族品质。活动实践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因此,我们引领学生在校内、校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使他们体验到自强不息、关爱社会是自我、社会、国家的迫切需要,更是人生的追求目标。

2.2 利用习惯养成,帮助学生形成民族品质。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小学生最经常的活动就是学习活动,因此,我们牢牢抓住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关键环节,使学生养成习惯,从而形成民族品质。

我们把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形成做为帮助他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明确要求小学生要具有“会看书、写字、听讲、做作业”,及至会合理、有效地学习等学习习惯。要求教师要关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们每学期都要确立本学期学习习惯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每年度再设定自己的升级目标并为之奋斗,直至学习习惯最终形成。每个学生在长达六年的习惯培养中,不断经历困苦——磨练——成功的丰富人生体验,自然容易形成“自强不息”的良好品质。

另外,我们把“发挥习作最大效能做为帮助学生品质形成的另一条途径。在“作文教学”改革中,我们提倡鼓励学生将写作的视角广泛地触及班级、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及至世界,用心用情地表达他们心中的爱,从而使他们形成了“关爱社会”的良好品质。

总之,通过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创造性实践,培养了学生积极、求实、自信、坚定的生活道德和良好习惯,并逐步树立起了他们的民族精神,为他们长大后做合格的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习惯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上课好习惯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