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

2019-11-26邓晓航

读与写 2019年1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教材

邓晓航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汉山街道办草堰初级中学 陕西 汉中 723000)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初中生的思想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在道德与法治课上除了利用现行的教材资源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之外,我认为还可以时常渗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品德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又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呢?

1.站稳课堂,用好教材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我们只有不断的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我们现在的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中,几乎每一册书每一章节都有传统文化的痕迹,从图片、名人名言到诗歌、典故,我们不能漠然视之,更不能舍弃不用。首先,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熟悉并掌握渗透在各个章节中的传统文化,领会这些文化的精髓,找出教材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这样上起课来才得心应手、成竹在胸,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做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经据典,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在结尾的时候引用传统文化用作升华部分,实现情感共鸣。总之,利用好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不仅会为自己的课堂增添色彩,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我们的育人功能。

2.融合资源,提升素养

不同学科之间是融会贯通,相互联系的,道德与法治课和语文、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将其他学科的相关文化知识巧妙整合,融入到课堂中来,定能取得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和语文、历史的联系是司空见惯的,例如在讲承担社会责任这部分知识时,我就联系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名言警句和林则徐的家国情怀,从而将学生的个人责任上升为社会责任。在讲文化的多样性这节内容时,我就给学生展示各个国家的服饰、舞蹈等,让学生的体会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提高个人的鉴赏能力,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

教学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就此结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也不仅仅只是在课内。因此,教师应打破课堂的禁锢,增强课外的延伸和拓展,并将周围的文化资源作为基点,结合课内教学的实际需求,将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并对其产生一种传承、认同的使命感。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入到课堂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我们的教学焕发光彩。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