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研究
2019-11-26王志文
王志文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瓦溪中心小学 广东 紫金 517441)
美术教育是一种借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训练学生基础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学科教学。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虽呈现出正常稳定的发展趋势,但站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相脱轨,因此降低了学生对课堂的学习积极性。我作为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通过使用“走出课堂”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们进入大自然,与自然环境亲密接触,在增加其学习乐趣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成果。为了提高农村小学美术的整体教学质量,结合我多年的美术教学工作实践经验,下面具体谈谈我的看法。
1.“走出课堂”激发学生智力潜能
小学生作为美术教育的主体,其自主发展需要通过诸多自主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情感经验,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制定了具备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通过走出课堂,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合作、自主等学习乐趣,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实现对美术知识的有效掌握[1]。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说一说、画一画”。例如: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中《奇妙的脚印》一课,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们观察动物与人类的脚印形态,绘画出不同的形象,然而二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因此很难将人类与动物的脚印特征区分开来。针对此情况,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小学生们在脑海中搜寻不同动物脚印的特点形态,并结合对其特点形态的考虑,将其编成对应的顺口溜,使其在边说边画的情况下完成作业,如小狗的脚印似梅花、小鸭的脚印似枫叶等等。在潜移默化中使小学生学会分析不同生物的脚印特点。
1.2 “做一做、演一演”。由于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表现等心理特点。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组织其在课堂中进行手工制作等娱乐活动。例如:将全班或小组作为单位,引导学生们进行相互合作,并布置对应的作业需求,使其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出不同的手工商品。同时,在课堂中布置类似超市的交易场景,并通过模拟商品交易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商品的形态、实用性等对自己的构思做出表达,以此实现对其合作意识与构思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对其智力潜力的有效激发。
2.“走出课堂”延伸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兴趣
绘画使美术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记忆绘画与想象绘画,学生不能与单一性的传统方式进行绘画,这给学生对绘画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若按照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中埋头苦画,便会导致其所画出的作品缺乏生命力与灵活性,进而对提高其绘画水平造成严重阴性。而领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中,会使其身心均得到有效放松,其自身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对身边事物展开进一步观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唤醒其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其对绘画的热情,进而使其形成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3.“走出课堂”适应学生生理特征
绘画需要人们的思维以及感官相结合才能得以实现,对于小学生而言,账务用眼睛观察与头脑思考的能力比动手能力更重要[2]。只有走出课堂,置身自然环境中,才能使其内心对美术知识的疑惑得到缓解,在自然环境中,能够充分舒缓其对课堂的压力,使其自身的热情与兴趣爱好得到激发。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小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调动大脑与感官,冲出概念化形象对其形成的束缚,促使自身对大自然素材展开探索,进而绘画出自身的证实感受。美术绘画素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根据对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等特点的考虑,使其生理器官的功能得到充分调动。当学生生理器官功能得到充分调动后,便能激发其对知识的求知欲以及创新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使其感到满足感,进而实现对其学习热情的有效强化。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应将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能力等视为教学的核心关键,并制定具备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将创新想法绘画出来。例如:《泡泡飞呀飞》一课,我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并向其派发泡泡水,带着他们在阳关下奔跑,使他们边玩边吹泡泡,在观察泡泡飞动的同时,加深他们对该场景的记忆。由此,通过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使其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不仅观察到了自己想要的绘画素材,还从观察素材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创作的快乐,这种场景对促进其绘画水平的提高与想象力的培养均有着重大意义。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作为培养小学生基础技能与构思能力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美术教学能够有效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并培养其美术情操。特别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对其进行美术教学能够强化其对不同世界的认知,这对培养其美术绘画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农村小学美术教师,我应该在确保小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使其体会到美术的魅力与趣味,从而实现对其绘画水平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