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思考
2019-11-26饶军
饶 军
(重庆云阳县天景初级中学 重庆 云阳 404500)
数学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科学发展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掌握其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数学的本质,可以熟练的在生活中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更有活力,更能体现数学的存在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还要注意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1.数学要来源于生活且能够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自于生活,是人类在生活中的需要才产生的,在加上初中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比较简单,也更贴近于生活,这就为我们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导入新的课程和知识,提供了大量的使用的背景材料。例如在学习正数和负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引进海拔或者温度等这些相反意义的量,来进行教育,也可以利用银行存款的利息来导入方程。这样生活化的背景导入,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应用价值,还为学生以后用数学的角度去看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贯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消除数学的陌生感,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充满我们的生活,还可以让学生试着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我直接利用学生的座位以及电影院的坐位,导入了它的相关知识,用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导入,不仅让他们学会了相关的知识,还为他们将来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感受问题的情境,进行主动地思考和研究,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进而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形成。另外,要想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还要能够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应用问题,通过刻意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的应用意识从无目的向着有目的进行转变。
2.让数学走进日常生活,培养学生兴趣
要想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愿意用数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首先你需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促进他们的主动思考。例如在概念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生活中的实例,引导他们从形象到抽象的转变,通过提出问题,以及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让学生参与到整个的过程之中,彻底了解这个问题的“发生”与“解决”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还要注意问题的引导性和“挑战性”,力争让学生通过思考这个问题,激发出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努力中得到问题的答案。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探究,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近似解。如长为14米的梯子斜搭在墙上,梯子最高处于地面的为6米,如果整个梯子下滑一米,是不是意味着梯子的底部也会滑动一米?列出梯子底部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并得出这个方程的近似解。在这个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而让学生对于方程的解法充满兴趣,并去尝试满足方程解的过程。
3.培养数学思维,用数学的视角解决生活问题
数据研究表明,数学学习素材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者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时候,学生会更加有兴趣,并且会主动去练习和思考,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知识和生活的“连接点”多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数学的角度,列出出租车的路程、车费、等候时间以及起步价等等,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之后,鼓励学生描述出山高、河宽的测量方法以及步骤,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答案,并且进行实践。
除了让学生利用数学的角度去描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原始背景下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自行去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并且试着用数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些问题。例如在学习了圆形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解释出轮胎为什么是圆形的,以及找出一些物体的圆心等等。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了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而言之,要想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要学会利用生活中的素材,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的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形成,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