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2019-11-26孙姣姣
孙姣姣
(宁夏石嘴山市第九小学 宁夏 石嘴山 753000)
在课堂中教师以主导的方式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我们一致都赞同的。但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灌输式传授知识,让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是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有很多学生要回答的问题、实践操作的数学知识都是教师替代完成,没有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围绕教师进行教学,没有调动学生的思维,没有深入的进到学习中,局限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根据反复的进行教学实践,教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地位,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创设学生自主研究的机会,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探究中,进而全面的培养小学生的素质。
1.构建友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自主进入到学习中
某心理学家说过:人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之后,就会突显出来爱的需求和受尊重,成为主要的需求。在自己满足爱好尊重的需求之后,人就会认为自己在社会中有价值,进而激发出自我需求,自主积极的进入到学习知识中。因此,教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尊重学生,使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在课堂中教师要不断的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满足小学生的精神,才能营造出友好的课堂气氛。而且教师借助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水平分设小组,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在开展活动中要围绕学生为中心,成为活动中的主体,采取丰富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地位。
2.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要在一定前提下,自己对学习活动有着掌握和调整的权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时,首先体现在学生有着独立学习的主体观念,有着确定的学习任务和自主积极学习的态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课本知识,将课本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把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然后,在学习知识的活动中,学生要有自我调整的能力,能够挖掘自己的潜能然后接受教师的教学。而且教师要按照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主体逻辑发展,营造出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正确规范的指导学生,进而为学生主体发展制造条件。
3.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
3.1 教师布置给学生预习题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讲解每章节的数学内容时,在课下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参考书籍,熟练的掌握课本内容,了解到在教学知识时中的重难点,学生带着自己的疑惑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有的在课堂中探究教学知识,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
3.2 预习教学内容。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题目,先进行预习课本内容,让学生大概的认识所学知识,对于重点知识独立思考,将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解决,在不能掌握的知识中标注好,方便学生研究。所以,能够有效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主体作用,进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3.3 再学教材,分组讨论。在上课之后学生带着疑惑进入课堂,教师讲解课本知识之后,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作业题再次学习教材知识。教师要把相邻的学生组织一起讨论,将自己心中的疑惑问题说出来,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收获到较好的效果。辩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运转,让学生之间经常讨论,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讨论也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取长补短,提升数学水平。
4.重视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内容时,在课堂中先让学生准备出两个大小形状不一样的三角形纸片,安排学生采用量角器测量出三角形内角的读书,让学生说出某个三角形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都能够确定的指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方便学生理解。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学习数学的效率。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了解自身主体作用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看到努力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