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19-11-26张清玉
张清玉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中心小学 安徽 太和 236600)
随着教学的改革,对语文的要求越来越深入,单单把课本的东西教授给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育教学需要,阅读教学已经从知识的层面向能力的层面过度,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迁移。面对这样的形势,我认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有效阅读的前提。
1.探究性阅读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
为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保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我在阅读课堂上大胆的尝试让学生被动阅读变成学生不断提出疑问、探究疑问,最终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阅读教学的过程,不是学生简单的感知文本,去探究文本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提出疑问,只有在阅读中产生了疑问,才能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学生才会去深入的思考,那么学习也就从表层和形式到深入和实效。
第二步,搭设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性的问题一旦提出,便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有效地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强调自主、合作、创新。让学生的学习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1.1 尝试比较中学会选择。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运用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古诗时需要理解相关的词语方法很多:查字典、看书下注释,看文中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等。让学生多方面地尝试、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地去比较哪种方法最好,做出选择。让学生在多次的尝试比较中选择好的方法,从而形成基本技能。
1.2 情境体验中悟情悟理。阅读教学中要感悟文章主旨,需要老师为学生搭设一定的支架。如角色转换,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设身处地去体验去感受,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调动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在零距离对话的过程中悟情悟理,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问题得以解决,认识水平得以提升,从而让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成为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的一种良好习惯,最终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1.3 课外资源辅助问题解决。在现在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作为一位老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利用科技资源来帮助学习是很重要的,我告诉学生要发开眼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帮助阅读,如课外读物、网络、报刊、广播等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譬如,教学《望天门山》一诗之前,我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视频和图片,感性的了解“天门”的形象,思考“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的,然后指导学生依据课文设计的情景图,将两座山绘成“门”样,两山夹缝中滔滔江水激流回旋,冲破两山阻隔,一泻千里。然后老师借助投影,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有文到图,学生很快理解了“开”“回”的意义了,这样对诗歌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2.创新教学方法,推陈出新,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教学中,如果老师老是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来教授阅读,学生势必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阅读的兴趣,从而压抑学生的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我总是要求自己在阅读教学中求新,求异,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始终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例如在学习《乡下人家》的学习实践中,如果单纯的教授,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因此我先将自己生活中孩子们熟悉的田间景象和农家小院的美景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来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接着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图片展示小院的图景,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并鼓励学生为每一个图景起一个最贴切的名字,这样以图片和文字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更加丰满,感受更加深刻,从而对阅读内容有更真切的感受。
3.阅读课的设计,形式要灵活多变,激起学生的兴趣是关键
在阅读课的设计上,根据课型采取变化多样的形式,或讨论、或摘记、或提纲、或比较、或质疑、或交叉运用。读书的方法更是根据文本特点灵处理,有时自由读、有时分角色读、有时竞赛读、有时配乐读。教学中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那么阅读的实效性就又来保障。长此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大大提高的。对他们的将来发展大有裨益。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注重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同时让学生在大量阅读和自主交流中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