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科学小实验探究中教师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
2019-11-26应芳芳
应芳芳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第一幼儿园,浙江 杭州 311250)
幼儿园无论是科学区还是科学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经常会与科学小实验有关,教师会提供相关材料让幼儿进行操作探索。那么结合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好模仿等特点,教师应该如何去知道幼儿的科学实验操作活动呢?本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为幼儿提供丰富充足的材料
科学小实验的前提是材料,教师要在小实验之前为幼儿提供材料。这里有两个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是丰富,指的是材料种类的丰富,其次是充足,指的是材料量的充足,要让每个孩子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记得在一次大班科学实验“磁铁的两极”中,我给幼儿提供的全是长条状的磁铁,那么在操作过程中幼儿就问:磁铁都是长条块的嘛?我后来就在想,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磁铁就是长条块的,但是还有很多幼儿磁铁是各种形状的,这些磁铁的南北极和长条块磁铁是不一样的,如果我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磁铁,孩子们的发现和经验就会更多,而不至于这么单调。吸取这次教训后,每次的科学小实验我都会提供不同特征的材料,让幼儿逐渐了解一个物体的本质特征,而不是外部特征。
二、讲清实验规则,教师示范
对于很多科学材料幼儿会操作,但是更多的是幼儿全新接触的材料,完全不知道怎么操作的,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前讲清楚实验规则,甚至还需要教师的示范。很多人会怀疑,教师示范了会不会对幼儿的创造性有一定的阻碍,其实这个顾虑完全是多余的。科学小实验中的教师示范与美术活动中教师的“范画”,这是完全不同的。科学小实验本身都是具有固定的科学道理的,不是说每个幼儿的操作不同,科学道理就会发生改变,只是在操作过程中多多少少会由于操作的不同出现各种状况,只要操作正确,科学现象都是不变的。
三、幼儿动手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充足的材料并且为幼儿讲解操作步骤后,就需要幼儿动手操作。幼儿自己的操作所获得的经验和感受比教师示范的要强烈得多。很多教师由于担心幼儿操作不当导致孩子弄坏材料、弄脏衣服,不会让所有幼儿都有机会尝试科学小实验。但是幼儿的学习尤其是科学探究的学习,必须要幼儿亲身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一次关于“吹气球”的科学实验中,我提供了小苏打和白醋,将小苏打放进卫生纸里面,然后塞进装有白醋的瓶子里,白醋和小苏打产生气体后,气球鼓起来了。刚开始我觉得可能这个操作比较麻烦,就让一部分幼儿操作,另一部分幼儿观察现象并记录。可是那些观察的幼儿探索欲望太强烈,都想自己亲自去尝试,于是我给另外一部分幼儿也提供了材料让他们操作。操作之后,他们获得的体验感更强。
四、表达表现,分享经验
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讨的过程和结果是新《纲要》中科学领域的培养目标之一。幼儿在科学实验过程中,不仅要自己动手操作,自己验证假设,自己得出结论,而且要能够用准确的、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与同伴交流获得的经验。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进行实践操作,而且要引导幼儿把科学实践过程和获取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促进幼儿智力的提升。如:在“奇妙的声音”探究活动中,为了帮助孩子提升探索经验,我们在活动室为孩子们开辟了探索角,孩子们将带来的瓶瓶罐罐陈列在探索角里,他们常常在探索角里探索瓶瓶罐罐发出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我们还提供了记录表,引导他们用记录的方法发现探索事物的不同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探究结果与别的小朋友进行分享和交流。
总结:科学实验不是师生之间的静态知识传递,而是在老师引领下,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以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以及寻求答案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培养兴趣,掌握方法。不能以科学活动的探究结果作为评价的单一标准,应注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不怕困难和勇于尝试的精神,都要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赞扬。如此,才能培养出“好奇、好问、好动”的孩子,让他们愉快地走进科学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