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同伴交往的特点与养成
2019-11-26李莉
李 莉
(浙江省兰溪市永昌中心小学,浙江 金华 321100)
一、小学生同伴交往的概念界定及价值取向
同伴交往是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进入学校,小学生往往会疏远成人而热衷与同伴交往,对同伴倾注了越来越多的感情,并成为同龄人中的一部分,由于相互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多半在同伴人群中,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具有无可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大的适应价值。同伴关系还提供了尝试不同社会角色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做出决定,这对青少年顺利度过“心理延缓偿付期”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高度注意小学生健康团体的形成与引导问题。
二、小学生同伴交往的特点及其形成与发展
同伴交往是小学生最主要的交往形式,也是其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种独特而主要的方式。
(一)小学生同伴交往特点
小学生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与同伴交往传递信息的能力增强,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为,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二)小学生团体形成和发展
小学时期是开始建立同伴团体的时期,即“帮团期”。日本心理学家广田君美把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孤立期(一年级前半期),水平分化期(一至二年级),垂直分化期(二至三年级),部分集团形成期(三至五年级),集团合并期(五至六年级)五个时期。
三、小学生良好同伴交往建立的策略与方法
(一)引导克服同伴交往中的认知偏见
要引导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首先要从认知层面上帮助他们克服人际关系中的主观偏见。
首先是注意第一印象。要教育学生在看待同伴时尽量摆脱第一印象的影响,全面看人,也要学会利用第一印象,在同伴交往中尽量全面地表现自己,力争给人留下好的印象,为形成和保持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克服光环效应。小学生往往会根据他们对同伴最初的“好”“坏”印象来判断和推论他的所有品质特性。这种主观臆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以偏概全”的错误。让小学生了解光环效应,有助于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处理对同伴的偏见,从而进一步发展同伴间的人际交往。
其三要关注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对小学生的积极作用在于它能使认识同伴的过程简单化,节省时间和精力,但我们也容易带来消极作用,因为同伴的行为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教育小学生不要根据刻板印象来认识同伴,学会在交往过程中对同伴做具体分析,要看到其优缺点,更要看到其发展变化。
(二)帮助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1.掌握谈话的技巧。
交谈是交往双方构成的听与讲相配合并不断相互转换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精心选择有意思的话题,注重相互配合。对不喜欢的话题要善于转换,通过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抓住对方某一句话,自然地转到另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上去;感受到对方已对谈话已不感兴趣时,要自觉地约束自己,不再继续没完没了地说下去。
2.学会聆听的技巧。
越是善于聆听的人,同伴关系就越融洽。首先要耐心。某一话题,对方谈兴正浓时,应耐心倾听。其次要虚心。交谈的主要目的是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在听同伴谈话时,应持有虚心聆听的态度。再次要会心。和同伴谈话时,不只是在被动地接受,应主动反馈,不时地发出表示听懂或赞同的声音,或有意识地重复某句很重要、有意思的话,这就是聆听者的会心呼应。
3.恰当地运用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是指交往双方运用非语言媒介进行沟通,它包括动作、表情、目光等沟通方式。人的面部表情与姿势变化,有时比语言更能表达情意。所以,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在同伴交往中运用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四、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培养的多种途径
教师可以采用开设心理辅导课,组织班队活动课,建立心理咨询室,组织交朋友小组等途径培养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同时要善于利用课外活动巩固同伴交往技巧的形成。
可以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当前社会的某些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践,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他们分析、理解社会问题的能力,锻炼、提高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
直接面向大自然,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如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考察地质变迁和物产资源,搜集家乡史料和动植物标本,集体徒步、乘车等都可让学生增进友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小学生课外同伴交往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但小学生的课外交往实践,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处处束缚手脚,而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相信通过这些多样的途径,小学生同伴交往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同伴交往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