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 始于“读”
2019-11-26张军
张 军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滨湖小学城北校区,安徽 芜湖 23830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也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首先要做到正确无误。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掉字,不添字,不读错字,其次要求读得流畅通顺,最后在此基础上,再力求做到有感情。
一、绿水青山知有君——逢文必读
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对于朗读都不可以忽视。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词汇量的积累还不够多,对于句子的结构并不能正确判断,虽然上课老师也会穿插一些语法方面的常识,但是并不作为考试检测的内容,学生也会有所懈怠,更何况小学生的理解还是有限制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上,字词教学还要花不少的时间,平均每堂课花在这方面大概15分钟左右,但是在字词教学上,我仍然不如放过学生的朗读锻炼,我会选择不同的朗读层次,如自由读、默读、略读、精读等,朗读形式也多种多样,如齐读、领读、比赛读、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对手挑战读、带着文后问题读、模仿录音读等。这样丰富的朗读正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做到字正腔圆地朗读。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指导;当然有时采用让读得好的学生领读的方式,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课文时,先要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揣摩怎么朗读,然后指导——鼓声起前,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击鼓时,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鼓声落时,舒缓,语调轻柔。如果学生读不出效果,可以教师范读或者录音读。从而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做到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的形式,并且合理地选择各种方式,才能让朗读教学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新课标》指出,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图画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展开想象,感受文章语言之美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而且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记忆阶段的黄金年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因文异读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一共十二册,文章的题材形式内容多样,涉及小说、剧本、诗歌等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做出不同的指导。整体来看,主要有以下的几种:1.诗歌:在小学的课文朗读中,诗歌可以说是最适合的体裁啦。诗歌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散文诗还是儿童诗……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情感性和节奏感,在朗读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配一些舒缓的音乐,边读边听,边听边读,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声音里。如:张志和的《渔歌子》,不仅要学生读出词的节奏(也就是在什么地方停顿),还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想象渔翁垂钓的悠然情景,感受词人内心的志趣和情感。2.童话和寓言:这种题材的文章大多是集中在低年级的课文中,此类文章很有情节性和趣味性,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通常还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些学生在没上学之前,家长就已经给他们讲了很多的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不管是童话还是寓言,对于人物(可能是学生喜欢的动物)的刻画都比较鲜明形象,所以,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方式来进行想象,来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从而达到情感教育这一层次。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3.记叙类文章:这类文章在节奏上相对缓慢,并且注重对人物的描写,时而舒缓轻松,时而紧张起伏,最适宜我们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在声音中再现画面,在朗读中感受风景之美。如:《黄山奇松》,教师范读成功的画,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如漫步于山中,感受山中美景。4.说明文:这类文章在小学课本中并不是非常的常见。但是学会读这类文章,可以培养学生快速地在文章中搜集信息的能力。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我们在朗读时不象朗读记叙文、寓言等文章而投入一定的情感。说明文的朗读基调应较平实;在语速、停顿等方面可以用叙述的语气把文章读的正确,强调说明文中所介绍事物的特点,使受众理解说明文的内容,在朗读中发展思维。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总之,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内容和意境,因此需要不同的朗读来表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是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不断创新和改进朗读能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